十几条“钢丝”走过去了
——访《金陵十三钗》编剧刘恒
记者 吴月玲
有人把刘恒夸为“中国第一编剧”,他认为这是骂人呢。他强调,每个编剧都应该有这样的自信,坐在写字台前,不需要别人肯定,就抱定“我就是第一编剧,你们能奈我何?”以这种巨大的信心去完成自己的任务,“没有人赞扬,我就自我赞扬,你们能奈我何?”
他评价张艺谋的优点是“焕发夸张之美”,“张艺谋以摄影师的身份介入电影,夸张的动力、夸张的本能、夸张的技巧一直在散发,从《红高粱》开始就是这样,他一直在扬长避短,包括一些武侠片,都是在拓展自己的长处”。《金陵十三钗》是一部现实题材作品,刘恒说这是张艺谋找他来当编剧的原因。当有观众质疑影片开头的战争镜头里中国军人以舞蹈化的肢体语言赴死是否过于夸张,刘恒说,其实这些细节都不是他写的,但他看到那时眼睛突然湿了。“我知道它夸张,知道可能不符合战场的规律,但不知道动了我心里的哪根弦,我觉得他们真是几个汉子。张艺谋通过夸张的手法把抵抗者内心最美的地方展现出来,与电影的主题牺牲之美是有直接关系的。”刘恒说。
《金陵十三钗》虽然有严歌苓的小说作为底子,但编剧的过程还是比较艰苦。刘恒写出第一稿是失败的,他承认那一稿无法说服自己,这几个妓女会主动代替女学生去赴宴。甚至,最后他怀疑到底有没有这样一个教堂,他问自己:有没有这么大的教堂能容下这么多人,有没有这样的现实基础?第一稿失败后,刘恒让张艺谋的助理帮他理出南京周围所有教堂的名录,他顺着长江一家家教堂去寻访,和教堂里的人聊天,问有没有地窖,地窖有多大,干什么用?“我始终在找一个现实的依据。所有东西综合起来,找到了依据。有些情节我也绕不过去,就扔给张艺谋,我觉得他十几条‘钢丝’全走过去了。”
关于影片的结尾,玉墨等妓女衣服里藏着碎玻璃,坐着日本人的车走了。这样一个开放式的结尾让有些中国观众不太适应,他们更期待看到一个激烈悲壮的结局。刘恒说,在开始写的时候就没有考虑写她们走出教堂后的场景,因为结局的可能性是多样的。“如果把结局用真实感很强的镜头表现出来,好像是另一个作品的开头,而不是这个作品的结尾,而且我们可以设想这些妓女的结局。”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