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乐器“郎中”手艺活小众而独特 手工短笛不输美国(2)

2011年12月31日 16:01 来源:文汇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乐器“郎中”手艺活小众而独特手工短笛不输美国(2)
    在冬日的阳光下,规模不大的手工作坊承载着乐器“郎中”们的梦想,也见证了一群普通手艺人“无意间”走向世界的创业历程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小笛子进大市场

  虽然工厂的主业已逐渐转为乐器制造,但时不时仍有“老主顾”带着乐器上门,请“郎中”李秋民给乐器“把把脉”,偶尔“动个小手术”。如果修理师傅手艺好,修过的乐器会像新的一样耐用。“不过,修乐器也没有统一标准,市场也是鱼龙混杂。维修客户基本都是熟人介绍来的,不赚钱,就当是帮个忙。”说话间,李秋民已经接待了两批前来送修的顾客。

  谈到如何从乐器修理做成乐器工厂,李秋民坦言,“水到渠成,顺其自然”——1998年,李秋民在北京一家厦门老乡开的琴行工作,慢慢开始接触到乐器维修,正好有个去日本雅马哈乐器维修中心进修的机会,老板就把好学肯干的李秋民送去日本。据他所知,在这之前,整个大陆还没有人进入过那个备受业内推崇的维修中心。到了那里,他才知道,原来老师傅们用吹烟来测试乐器气密性、通过手掰来调节按键松紧度的做法,确实是“老手艺”,但早已“不够专业”。

  学成归国,李秋民正式坐上了乐器维修台前的椅子——那个他之前想都没想过的位子。2003年,他来到上海,做的依旧是乐器维修。由于技艺到位,尤其是收费合理,口口相传,慕名而来的人越来越多。

  维修业务多了起来,李秋民渐渐发现,只要解决原材料来源,手工组装、调整早已不是难题。就这样,他和同伴们开始试水笛子制造。很快,美国厂家找上门,送来了原材料,美国人看中的是低人工成本。到今天,这家并不著名的乐器工厂制成的长笛、短笛已得到厂商认可,并评价为“绝不输美国本土做工”。

  这些曾经躺在上海郊区工厂、听着闽南语夹杂沪语的笛子,从美国厂家的销售渠道进入到欧美市场,走进了世界各地顶级音乐厅的大乐池。然而,李秋民和同事们并没有止步,他们还筹划着开创自己的乐器品牌,从“代工”走向“原创”,让笛端流淌真正的“中国声音”。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刘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