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金将军走了,演出在继续
金正日曾亲自指点歌剧《梁祝》的改编。而他的突然去世让血海歌剧团的“文艺界战士们”陷入震惊与哀伤。在暂时的错愕之后,他们根据从朝鲜国内传来的指示“化悲痛为力量”继续在华巡演
本刊记者/万佳欢
从2011年12月30日之后的几天,北京长安街两端的两座剧场内分别上演着两版《梁祝》:一部是中国越剧,一部是朝鲜歌剧。在此之前,朝鲜血海歌剧团的一百多位演员已在中国巡演接近一个月。北京是重要的一站。
但是,朝鲜领导人金正日去世的消息让此次“交流”险些夭折。血海歌剧团原要终止中国巡演。但从祖国传来指示后,才“化悲痛为力量”,履行更为重要的使命——为了贯彻慈父将军的遗志,坚持留在中国,继续演出。在这个特殊时刻,朝版歌剧《梁祝》已经成为朝鲜唯一的文艺演出,更何况它还是一部爱情题材作品。
“我们必须把他的遗训贯彻到底”
12月30日,朝鲜血海歌剧团的演员们穿着他们亮相时必备的民族传统服饰,出现在长安大戏院的观众席上。
除了几个记者,把相机镜头对准他们的还有一些知道内情的观众。演职人员们只是默默低头,来回翻看越剧《梁祝》的宣传册,即便里面并没有朝鲜语。
朝鲜人是为了观摩越剧版《梁祝》而来。演出结束后,六位朝鲜主演走上舞台,与中国演员合影。他们在舞台上逗留的时间短得可怜,“几分钟,一晃就不见了”,小百花越剧团的工作人员向《中国新闻周刊》描述。
越剧演员们都已经下台卸妆,饰演祝英台父亲的演员董柯娣却又穿着戏服,带妆走上台来,寻找朝方的“祝英台父亲”。
“他不是让我跟他合个影吗?”他不解地说,“我专门又去上了妆,他怎么就走了?”
虽然只是文艺团体,朝鲜血海歌剧团十分强调严格管理和恪守指令。在北京的几天时间里更是如此,这也许是由于他们刚刚经历过的那场巨大悲痛的打击。
12月19日,血海歌剧团的成员们从朝鲜驻华使馆获知了金正日因积劳成疾在列车上逝世的消息。他们悲恸不已,抱头哭成一片。
此前,这182人已经在中国呆了近1个月。他们带着歌剧《梁祝》,从东三省南下上海、江浙,再转至湖北、湖南、广东,一直演到重庆。按计划,他们还将走访甘肃、北京,最后在青岛、大连结束长达三个月的中国巡演。
这出歌剧是为了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60周年而由金正日亲自指定创排的剧目,创作时间仅仅4个月。2010年6月,血海歌剧团在中国巡演朝鲜版歌剧《红楼梦》期间,就接到“回国集中精力创排《梁祝》”的紧急命令。
金正日希望《梁祝》能尽快在朝鲜公演,并在2011年内来到中国演出,以发展朝中关系、巩固朝中友谊。
为了确保它的完成,2010年,剧团回到朝鲜后,血海歌剧团成员便开始了没日没夜的排练。“我们国家规定的工作时间是8小时,”朝方总导演蔡明锡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但是由于完成任务的时间很紧,我们加班加点排练,每天都工作14个小时。”
蔡明锡清楚地记得2010年10月24日平壤首演时的状况,“两国很多人前来观看,十分热闹,获得了成功,”接着,他有点悲痛地说,“在那一个星期以前,10月18日,金正日同志第一次检阅了我们的演出。”
从首演到现在的短短一年多时间里,这出歌剧已经演出了230场,并顺利来到中国。没想到,他们的演出计划在重庆便差点终止。
收到金正日去世的电文后,血海歌剧团立即举行紧急会议,决定取消演出,立刻回国。就在他们收拾行装之际,在原定的下一站演出地兰州,《梁祝》演出取消的消息也很快被刊登出来。
不过两天时间,事情却又出现了戏剧性变化。12月21日,从朝鲜国内传来了令悲伤的演职人员颇感意外的重要指示:“化悲痛为力量,按原定计划进行演出,而且保证每场演出都达到最高水平”。
根据这一指示,剧团当即决定遵循金正日的遗志,在举国哀痛、停止一切文化活动之际,继续坚持在中国进行巡演。
“金正日同志对朝中两国关系非常重视,他虽然与世长辞,但是我们必须把他的遗训贯彻到底。”总导演蔡明锡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甘肃大剧院又恢复了售票,《梁祝》演出照原计划进行。
当记者问到金正日去世后,演员们的演出情绪是否会受到影响时,血海歌剧团的领导只以“每场演出都会达到最高水平” 的含糊答案回复。这之后,随团的朴姓翻译反问《中国新闻周刊》,“你说呢?”他笑了笑,“肯定有(影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