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华清:传统儿歌传承面临断层 好儿歌缺童心童趣
中新网重庆1月10日电 (章莹 韩璐)“小白兔乖乖,把门开开,快点开开,我要进来……”儿时的记忆里,总也少不了儿歌的痕迹。然而,令人忧虑的是,当下孩子们很少还能完整念出那熟悉悦耳的童谣。
好儿歌在哪里?在此间举行的重庆“两会”上,年逾六旬的重庆出版集团退休编辑蒲华清列席旁听。其10日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难掩感慨,“时下,传统儿歌传承面临断层,而在儿歌新作频出的‘繁荣’之下,也难掩浮躁与苍白。”
蒲华清,笔名华维、晓黎,著名儿童诗人。1957年开始发表作品,199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儿童诗集《校园朗诵诗》、《春天的朗诵诗》、《注音童诗一百首》,童话诗集《美丽的小仙女》,儿歌集《红雨伞》、《福娃奥运漫游记》,幼儿短诗集《天上的洒水车》,幼儿故事集《可怜的小花狗》等,作品多次获重庆市儿童文学奖等多种奖项,并入选多种选本。在2011年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开展组织的“第二届全国优秀童谣征集活动”中,蒲华清创作的《狐狸考小鸡》荣获“第二届全国优秀童谣获奖作品”一等奖。
“当下出版业图画书、卡通、励志故事多,童谣集少,而电视则多播放卡通片,狭窄的传播途径导致其普遍传颂度不高。”以重庆本土童谣创作为例,蒲华清说,重庆有一大批创作儿歌的作家,也有好儿歌,甚至很多儿歌作家一年都有好几本书可出版,但销售情况并不理想,出版社考虑到市场问题,大多最终很难出书。
好儿歌缘何叫好不叫座?反而“你为什么背上炸药包,我去炸学校”等灰色儿歌流传度更高?蒲华清认为,“究其原因在于缺乏‘童心童趣’。”
“好的儿歌一定要从儿童中来,有儿童的情绪。”蒲华清告诉记者,许多新儿歌没有传统儿歌流行,就是少了趣味,教化色彩太浓。一个好的儿歌要具备流传性,除流传的渠道外,还需要作者洞察“童心童趣”,表达出孩子的感情、愿望,同时兼具趣味性和节奏美、音韵美。如借鉴古代的韵文,语言新、浅、带点诗意,音韵朗朗上口,让孩子们乐于诵读。
如何让好儿歌广为传颂?蒲华清提出,“儿歌要改变现状,首先要有好歌,得让孩子喜欢,还需要对这种创作机制的调查和研讨。”他建议邀请儿歌专家选编高质量的儿歌选集登入教材,同时在出版业进行调查,结合孩子们的阅读、教学需求寻求有效的销售途径,传媒宣传也可加大登载量,进一步扩大好儿歌的影响力和覆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