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抑制电影票价别止于“限价令”

2012年01月16日 18:07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参与互动(0)

  针未尖

  针对电影票价偏高,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童刚1月9日表示,今年电影局将出台建议性指导票价和最高限价,按影片类别和城市地域等进行明确规定,对学生票、团体票也要形成行业共识,并将争取出台措施,探索增加半价票的场次和时段。努力使电影票价的定价机制科学合理。

  有网友认为,电影非生活必需品,票价应由市场说了算,电影局实施“限价令”有“过界”之嫌,不是依法行政下应尽的职责。对此,笔者不敢苟同,且不说如今的电影市场,屡有恶性竞争干扰市场秩序、恶意炒作高成本制作以抬高票价等失范行为,光电影高价票把大多数工薪阶层抯挡在影厅外,就值得主管部门有所作为,努力使电影票价的定价机制科学合理,以让更多的普通群众“看得到、看得起”国产电影。

  如今的电影票价,屡让观众惊呼“高,实在是高”!在中国看电影贵已经不是新闻,据报道,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85年之间,电影票价基本维持在0.2元至0.3元之间,最低只需一角钱。如今我国一张电影票普遍卖到七八十元甚至百元以上。大约算来,从当时最贵的0.35元票价,到如今150元一张的IMAX3D电影,26年间,电影的最高票价竟然涨了427倍!一位长者在其博文中写到,“70年代我的工资30多元,那时的电影票价是1毛钱,当时的工资能买300多张电影票!现在我的工资长了100多倍吧,可现在1个月的工资只能买30到60张电影票!”

  电影虽不是生活必需品,但任何一种商品都应有其科学合理的定价机制。电影虽不是生活必需品,但也不能成为奢侈品,应该跟居民工资水平基本挂钩。可事实上,电影票价在公众收入中的占比逐年攀高,工薪阶层看电影的期待与要求往往难以得到满足。据《中国青年报》上月报道,在美国看一场电影只占人均收入的0.2%,而在中国按大城市中每月5000元收入算,每张电影票80元,看一场电影的支出要占收入的1.6%,是前者8倍!尽管票价占比已如此之高,但热映的《金陵十三钗》黄金档场次最高票价仍高达120元,《龙门飞甲》IMAX版票价更高达150元。国产电影票价再创“新高”和“奇迹”,在公众普遍抱怨“看电影贵”的当下,这显然难称合理。

  有论者指出,不合理的电影定价机制导致的高票价,正像一场灾难侵吞着中国电影的未来。有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人人均5年进一次电影院,高票价正在让人们失去进影院看电影的习惯。从这个意义上说,电影局将出台建议性指导票价标准和最高限价,无疑是对中国电影市场的拯救,而非某些人所说的“过界”伤害——限价后会有越来越多的观众走进影院,在满足文化享受的同时,带动电影票房增长。

  当然,我们也不能对电影票“限价令”抱过高期望,主管部门抑制票价的努力也别止于此。一则,电影票背后有诸多“分肉者”,利益纠葛太复杂,不动真刀真枪,政府指导价往往作用有限。二则,抑制高票价毕竟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还有很多功课要做。制作者盲目追求大投入大制作,院线和银幕太少规模上不去,好片少而中小成本电影难进主流院线,二三级电影市场开发缓慢和农村市场荒芜等问题,恐怕是电影票价连年看涨的根本原因,不妨从这此方面下一番狠功夫。

  据童刚局长宣布,去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131.15亿元。可谓创造了“票房奇迹”。在笔者看来,国产电影增长的不应只是票房,还应该有民众的期望:电影千万别失去了大众属性,丰富民众的业余文化需求,应是其永远的使命!

【编辑:蒲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