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节俭的皇帝杨坚与朱元璋:营造宫室耗费惊人
杨坚与朱元璋是节俭皇帝?
在中国古代数百个皇帝中,确有少数人崇尚节俭,如汉文帝刘恒,与皇后亲事农桑,并诏告天下,拒受贡献,在位二十四年不增宫室、车马、舆服,死前遗诏命丧事从简,其陵墓皆瓦器,不用金银铜锡为饰;南北朝宋武帝刘裕,内宫无私藏,并保存在丹阳躬耕时使用的农具,以教育子女;五代后周太祖郭威,平生好俭约,病重时屡诫后来继承皇位的侄子柴荣,他死后当穿纸衣,以瓦棺敛之,不修地宫,不置守陵人,不于墓前立石像……但有些皇帝所谓的节俭,只是表面上的,他们大规模营造宫室,耗费惊人,给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
隋文帝杨坚是以节俭著称于史的皇帝之一。史籍有关于他奉行节俭的记载:乘舆与日用之物,破损后修补再用,轻易不换新的;后宫妃嫔穿的衣服都已洗过多次;一次拉肚子,太医为他配止泻药,需胡椒粉一两,遍寻宫内而不得;以自己为榜样教育子女节俭,把自己穿过的几件旧衣服送给太子杨勇,令他“时复观之以自警戒”;即位之初,下诏犬马器玩美食不得献上;相州刺史豆卢通拍马屁献绫文布,他命堆在朝堂前烧掉,以训诫百官……但杨坚大兴土木,建造新都、行宫,却不大被人提起。
杨坚是靠阴谋诡计,矫诏掌握兵权,然后逼八岁的北周静帝宇文阐禅位于他的,坐上龙椅之后,他即将宇文阐害死,并尽诛北周皇室成员。十分迷信的他住在北周皇帝的旧宫中,不免心里发虚,认为那些冤鬼要找他算账,一有风吹草动,他便认为是闹鬼了,于是即位第二年,便以旧宫城规模太小为由,下诏在旧城西北另建新都。因他最早的封爵为大兴公,便将新都城命名为“大兴城”(今陕西省西安市),城中宫殿,也以“大兴”名之。
开皇十三年(593)二月,杨坚在大兴城住腻了,下诏在岐州营建仁寿宫,征调民夫数十万平山填谷,建造宫殿。新宫两年建成,楼宇台阁,宛转相连,蔚为壮观。杨素等人为了邀功,对施工的役夫督催甚急,因劳累而死者上万人。可见,供杨坚享受的一座座宫殿,是建在民夫尸骨上的。
明太祖朱元璋与隋文帝杨坚一样,也是以节俭著称于史的皇帝。他崇尚节俭的故事听起来也比较动人:称吴王时,将领献陈友谅镂金床,命毁之,以示厌恶奢侈;称帝后,一日三餐多食蔬菜,车舆装饰一律改金银为铜;老妻马氏虽为皇后,但常穿洗过的衣服,穿到褪色也舍不得丢弃;内监穿新靴在雨中行走,被杖责;见一朝官衣着鲜丽,费钱五百贯,斥责道:“五百贯是农夫数口之家一年的开销,而你竟费于一衣,骄奢如此,岂非暴殄!”
然而,朱元璋为建造规模庞大的中都城而耗费人力资财无穷,最后又罢建中都,使这巨大的耗费付诸东流,却鲜有人提起。
朱元璋为营建中都城,征调工匠、民夫、罪囚、移民、军队共一百五十余万人,所需石材从当地开采,砖瓦木材从各地征集。为了便于检查各地所供城砖的质量,砖上均留有供地、提调官员、工匠、烧制时间等文字代号,考古工作者已经从这些字号发现有南京、江西、湖广等地二十二府六十八县和两个巡检司的供砖,这当然不是供砖府县的全部。
所需名贵木材也从各地征集,朱元璋甚至派出使者到当时尚未纳入明朝版图的四川采购楠木。木材的采伐和运输极为艰难。这些用作栋梁支柱的巨木皆伐自深山老林,通水路之地,经长江、运河至淮河,运至临濠十里城码头,再经濠河入中都城之东湖,最后运至中都城。不通水路之地,需经陆路运输,其过程尤为艰难。考古学家王剑英所著《明中都》一书中有如下描述:
据文献记载,当时运输营建中都的木料,有的因为十分巨大,所以陆运时要装在特制的三十二轮大车上,二百人才能拉得动。由于大木太重,木轮一压就碎,于是再在轮上兜一个铁圈。带铁圈的大车轮滚过石头的时候,摩擦得火星直冒,走不了一里地,铁圈就散了,就得停下来更换铁圈。因此一辆拉大木的车,除用二百人拉拽外,还要有二百人肩扛着铁圈跟着走,不时停下来换圈修车,所以一天才能走十里地。一根大木从产地运到凤阳,水陆转运共要花一万个工。这么多的大木从全国各地运到凤阳来,要用多少劳力,实在难以计算。
营建中都城究竟耗费了多少资财,史无记载。但专家根据明代永乐、正德、万历年间建造宫殿所需的人工、资财推算,其费用大约相当于当时全国六年税收的总和。如此巨大的工程,只是缘于皇帝“衣锦还乡”的心理作祟;罢建,也是疑神疑鬼,怕臣下造反,也即为了皇权的稳固,总之只在皇帝老爷一念之间。至于投入了多少人力,耗费了多少资财,给人民带来多大的损失,在朱元璋眼里根本不算个啥。
由于中国历史上奢侈荒淫的帝王太多,因此杨坚、朱元璋穿穿旧衣,坐坐旧车,或是烧一堆绫罗绸缎,便成了黑暗中耀眼的亮点。而经史学家不厌其烦地大书特书,一再吹捧,这一亮点便无穷放大,把杨坚、朱元璋大兴土木的史实掩盖住了。如果把穿洗过的衣服、坐修补过的旧车与耗费巨资、累死成千上万的百姓建起的宫殿相比,不啻一粒金沙之于金山,杨坚、朱元璋就这样省下一粒金沙博得千古美名,而挥霍掉一座金山却不被人提起。
来源:《青年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