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老舍拉家常写成《龙须沟》 缘于整治北京下水道

2012年03月01日 11:30 来源:重庆日报 参与互动(0)

  本报记者 强雯

  三幕话剧《龙须沟》,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生活在北京一个小杂院里的4户人家在旧社会和新社会的不同生活遭遇,塑造了程疯子、王大妈、娘子、丁四嫂等成功的艺术形象,通过他们心态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激变和新旧社会对“人”的不同态度。

  《龙须沟》的诞生,缘于当年一件轰动的整治北京下水道的大事。

  龙须沟在天坛北边,解放前是外城的一条排水明沟,城市污水和雨水都经龙须沟汇集,因为缺乏整治,这里成了北京最大的一条臭水沟,也是北京最大的贫民窟。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决定大力整治这条给人民生活带来不便的河道,龙须沟迎来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改造。除了环境改善外,龙须沟周边陆续建起了大大小小的原件厂、制钉厂、帽厂、袜厂……这些轻工业小厂吸纳了附近居民中的大多数劳动力,更让那些很少走出家门的底层妇女,有了全新的社会角色。

  1950年盛夏的一天,因为腿部神经痛行动不便的老舍拄着拐杖,带着年轻的助手,来到了龙须沟边。

  老舍并没有带任何笔记本做记录,他只是很“随意”地和老百姓拉家常,如缝袖口能挣多少钱,把做好的活计如何处理等琐事……

  “采访”完后,进入角色的老舍迅速完成了《龙须沟》,把剧本给了“老人艺”话剧队(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前身)。

  为了排演《龙须沟》,“老人艺”找到了当时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的焦菊隐做导演。老舍的《龙须沟》,台词都是用普通话写的,焦菊隐认为,既然讲的是北京龙须沟的故事,就应该用北京方言,并动手把剧本中70%的台词改成了北京方言。

  于是,话剧《龙须沟》就有了两版剧本:老舍创作的文学本和焦菊隐修改的演出本。

  为了排《龙须沟》,导演焦菊隐给全体演员下了死命令——每个人都要去龙须沟体验生活,去接触百姓,去寻找“认同感”。

  1951年2月,由老舍编剧、焦菊隐导演、“老人艺”话剧队排演的《龙须沟》在北京剧场正式公演,市长彭真亲自题写了剧名。几个月之后,《龙须沟》登上了中南海怀仁堂的舞台。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