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单霁翔:故宫不会出现“维护性拆除”的现象
资料图:单霁翔。
中新网3月8日电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日前就故宫文物保护、安防、经营等方面的热点问题,接受了中新网记者的书面采访。
中新网:您之前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多年,请问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方面,是否有“维护性拆除”、“保护性拆除”等说法,故宫会不会有类似情况出现?
背景:最近,一些地方以“维修性拆除”、“保护性拆除”等名目,拆毁不可移动文物(包括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物保护单位)。中国文物报社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家文物局新闻发言人,该发言人表示,所谓“维修性拆除”、“保护性拆除”等没有任何法律依据,也违背了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他说,凡涉及不可移动文物的各类建设性活动和保护维修项目等,都必须严格遵循文物工作方针,依法报批。对于违法损毁或拆除不可移动文物和文物保护单位的行为,必须依法处理。
单霁翔:故宫不会出现类似情况。故宫博物院在完成《故宫保护总体规划大纲》的基础上,近日《故宫保护总体规划》已经正式委托专业部门编制,即将启动。在故宫保护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积极稳妥地安排年度文物建筑修缮,一如既往地坚持进行科学严格的设计、论证和施工。继续加强修缮过程中的管理,加紧做好文物建筑修缮工程报告撰写和出版工作,加强科研意识、课题意识。保持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目前故宫修缮工作已经进行常态化修缮阶段,要坚持“先救命后治病的原则”,优先设计、修缮存在严重危险隐患的、能产生较大社会影响的、更好发挥社会功能的建筑。今后不但要注重文物建筑的大修,还要注重文物建筑的岁修,注重日常的保养和维护。
中新网:您之前透露,目前故宫已经启动了安防设施的改造工程,预计2013年竣工。可以透露这些改造主要包括哪些方面么?改造过程中是否会影响游客参观?
单霁翔:故宫现运行的安防报警系统是1989年筹划设计,1992年开始施工至1998年1月1日通过了公安部检测中心检测,并经国家文物局组织验收后正式投入使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电子产品更新快,目前运行的报警设备已经不能满足当今安全防范形势的需要,经多轮次的专家论证后,2008年10月我院完成了立项、招标等工作,工程于2009年11月正式开工,工期为4年,预期在2013年11月完工。
截止到2011年12月,施工单位已安装完成的前端报警设备约占总工作量的60%,已投入正常运行的区域有城墙周界防范、神武门城楼、会典馆、斋宫、诚肃殿、景仁宫、养性殿、阅是楼、保和殿西庑等。
截止到今年年底,计划将珍宝馆区及东六宫区建成并投入使用,满足设计任务书及相关规范要求的一级风险部位防护手段,除室内安装报警器外,还在室外设置周界报警建立纵深防护体系,并配有图像及声音复核手段,监控图像覆盖范围有较大提升。
系统的设计是按照国家相关规范和标准进行的,结合故宫的特点,严格执行国家文物保护的法规,注意与古建原貌协调和不破坏历史信息,使系统的设计和施工规范化、合理化。
系统的建成将达到防范严密、性能先进、实用可靠、操作简单、维修方便、故障率低、寿命长、性能价格比合理,综合性能及系统工程技术指标均应达到国家标准和一级防护要求。
另外通过系统改造加强薄弱的部位实体防护,对故宫工作人员进出展室、库房及重点部位实行管理现代化、科学化。白天对开放地区一些部位,可以根据需要对所发生的情况,进行全程图像监控。夜间可利用黑光技术或其它辅助光源,室外摄像机图像质量可提高至清晰辨别人与物体,对重要通道及室内利用辅助光源图像质量基本达到录制取证的需求。防盗控制由单一的室内扩展到室外,通过建立区域性的周界报警和局部的外围预警,实现国家规范要求形成纵深防护体系。值机人员将可以全天候的对各种报警信息进行智能化处理,直接从屏幕上获取报警现场所反映的情况,并在2秒钟的时间内做出准确报警判别,自动联动切换时间不小于4秒钟,为及时捕捉犯罪分子赢得宝贵时间。通过人防、技防、物防的有机配合,使技防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使故宫安全防范系统产生一个质的飞跃。
在安防设施改造过程中,将在确保施工质量和进度的前提下,尽最大可能,最大限度的避免或减少对观众参观的影响。
需要强调的是,目前的安防改造项目实施完成后,故宫的安防水平会有明显提高,但是安防水平的提升需要永不停滞地开展,要及时保持理念和技术手段的更新。也就是说,在实施这一阶段安防改造工程的同时,就要研究进一步升级完善的方案,要努力通过“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提高安全保卫的科技含量,实现对文物建筑、文物藏品和观众安全的多种手段、多重保障、全面覆盖。现在已经着手研究今后的提升方案。
故宫的安全设施和技术手段必须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不但需要一流的设施,更需要一流的管理。不但要加大资金投入,还要加强全体人员的素质,提升安全保卫等级,更新安全保卫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