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作家”20年坚持学雷锋 列车上勇斗歹徒
用雷锋精神书写大爱人生
——“爱心作家”张红喜20年坚持学雷锋记事
“雷锋,你我尽管不在同一个部队,但我们都是头顶‘八一’军徽、脚踏祖国大地的人民子弟兵;你我尽管处在不同的时代,但我们都是平凡岗位上的人民勤务员!”20多年来,张红喜无论作为军人、干部还是作家,一直用切实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诺言。他见义勇为、屡立军功;爱岗敬业、业绩斐然;乐于助人、善行卓著,用雷锋精神书写着大爱人生。 张红喜有着19年的军旅生涯,在部队工作期间他曾受到部队各级嘉奖、表彰26次,荣立三等功两次,被兰州军区树为“军营文明青年”,被新华社兰州军区分社评为优秀新闻工作者。近几年,他创作的纪实文学《感动中国的天使》、青少年励志读物《熊宁的故事》,赢得陕西省委宣传部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后,张红喜积极组织青年志愿者不远千里赴青海玉树奉献爱心;组建“熊宁事迹宣讲团”在西安各大院校进行巡讲;筹集善款3.6万元救助藏族重病少女索南巴毛;引资22万元援建玉树“熊宁爱心希望小学”;为救援玉树官兵和热心群众赠送30万元的书籍,先后累计共为各类文化教育及希望工程、抗震救灾及社会公益福利等事业吸引、募集善款达数百万元,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和网友们把“爱心作家”的称号送给了他。
列车上见义勇为斗歹徒 寒夜里救助孤女回家乡
“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上世纪80年代末参军入伍的誓言,让张红喜成为光荣的人民解放军战士。1990年春,他第一次探家归队途中,当列车行至吐鲁番时,突然从车站窜上来五个不三不四的小偷,对正在熟睡的旅客搜身。“住手,不许动!”张红喜猛地从座位上站了起来,挡住了那罪恶的双手。几个小偷穷凶极恶反扑了过来,双方展开了一场搏斗,张红喜和几位战友奋力保护旅客安全,得到了广大乘客的赞誉和支持,最终这伙歹徒逃之夭夭。张红喜和战友们见义勇为的事迹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纷纷夸赞他们是名副其实的人民子弟兵!
“对军人而言,雷锋精神是一支值得永远传承的精神火炬。”这句话在张红喜身上就得到诠释和体现。1991年一个寒冷的冬天,张红喜从南京军校回家探亲时,在村子无意中碰见一位披头散发、满身泥土,口齿不清的姑娘。他先将这位流浪女子安排妥当,接着连夜给有关部门打电话,次日天没亮又骑车行程上百里,奔波于当地四邻八乡,夜幕降临的时候,终于打听到了失踪女子的家。此后他每次探家回来都反复叮嘱乡亲们:对来村里的流浪人员,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围观、嘲讽,而应善待他们让其与家人团聚。此后,方圆十里八村善待乞讨者和流浪人员也便成了约定俗成的乡规。
拉“赞助”贫困学生成栋梁 搞“募捐”肢残儿童见天日
把爱心落实到行动中,并自觉使之成为一种习惯。2005年,张红喜本村少年倪国芒以周至四中理科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上了陕西师范大学。但由于其父母属于残疾智障者,80岁的老奶奶不得已捡破烂、打短工来贴补家用,这样的家境根本无力支付倪国芒的学费。张红喜得知情况后,立刻发起了助贫困大学生“圆梦”活动。后来西安一位好心老板承诺资助倪国芒的学费,并先拿出5000元作为报名费,张红喜这才如释重负。如今,倪国芒已从陕西师大毕业,现已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周至县翠峰乡农林村八组王喜善年仅3岁的小儿子,玩耍时右手指被铡草机切断了。张红喜从报纸上看到这个消息后不由得鼻子发酸流下眼泪,他立即联系西安周至乡友联谊会,当晚赶到西京医院给可怜的父子送来2000元钱。随后社会爱心人士纷纷捐款,使孩子及时得到了救治。这些年,他垫付的医疗费和来看病的往返路费,到底是多少连他自己也记不清楚。
担道义无愧时代精神 写文章浴火再铸辉煌
现为陕西省作协会员、西安市碑林区委机关干部的张红喜,少小离家,弃笔从戎,1989年他作为战士报道员在《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一篇讽刺性的幽默新闻, 惊动了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杨尚昆同志,该稿获得当年全国“幽默新闻大奖赛”一等奖。1990年7月他被新疆军区保送到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深造,毕业后先后在兰州、西安从事宣传工作。
“接触熊宁事迹纯属一种机缘。”2008年初春的傍晚,准备休假的张红喜突然接到西安市碑林区文明办打来的电话,说有一个特殊的采访。凭着多年的新闻敏感,他感觉到其中所蕴含的政治意义和社会价值,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充满艰辛的爱心之旅——着手撰写《感动中国的天使》。
“其实我不是在写一本书,而是在传承一种大爱精神,记录一部爱的历史。”为筹备前期写作所需的材料费、打印费和差旅费,张红喜反复给家人做工作,从银行取出家里准备买房的数万元积蓄,沿着熊宁的足迹跑陕西、赴青海、进北京。
有志者事竟成。2009年3月8日,张红喜千里送书传递大爱,在北京出席“两会”的陕西和青海两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收到了设计新颖、装帧高雅的礼品书《感动中国的天使》,并成为本书的第一批忠实读者。
传佳音人间大爱满九州 救藏女陕青接力续新篇
从北京回到西安,张红喜组建“熊宁事迹宣讲团”在西安音乐学院、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各大院校巡回作报告,开展“享受阅读乐趣、共创学习型社会”读书育人活动。20多场催人泪下的报告会,使古城西安数万名师生经受了爱与美的震撼与洗礼。
2009年8月,熊宁生前好友、青海玉树隆宝镇干部巴桑给张红喜打来电话说,一位14岁的藏族小姑娘索南巴毛不幸患粟粒性肺结核,因家境贫寒无钱医治,已被病痛折磨得骨瘦如柴。
“过去有雷锋,现在有熊宁,我们应该在陕青两地传递爱心,续写汉藏情谊。”张红喜义不容辞联合社会爱心人士李瑞斌、郭俊杰、千惠等数十人,启动了“《感动中国的天使》签名捐赠活动”,积极为藏族重病少女筹集善款,救援物资很快以熊宁的名义寄到青海玉树。青海省红十字会、《西海都市报》得知消息后,主动与西安熊宁爱心团队展开救援行动,一个月时间两省各界人士捐助3.6万元,妥善解决了索南巴毛的医疗和生活费用。
援震区灾后重建新玉树 做公益精神家园春常在
面对突如其来的“4·14”玉树强震,藏族受灾群众成为张红喜心中难舍的牵挂。由张红喜、李瑞斌等倡导发起的“救援玉树震区,传承熊宁爱心”捐助倡议活动,共计捐献衣物600多件(条),常用药品300多件,食品和矿泉水400多件,吸引、筹集资金150多万元。
捐助活动中,陕西省宋庆龄基金会特意邀请张红喜,详细介绍了玉树震后灾情,决定捐资22万元帮助修复地震中受损的“熊宁爱心小学”(原称多县拉布乡第二寄宿小学)。同时,张红喜极力促成“紫薇梦想接力”阳光雨露工程斥资30万元,为包括“熊宁爱心小学”在内的玉树地区10所边远山区学校,捐赠太阳能设备、水源净化设施等重建物资,以完成“西安最美女孩”熊宁生前未了的心愿。
在纪念建军83周年之际,张红喜来到救援玉树部队营区,送来价值数万元的精装版《感动中国的天使》,让官兵们过一个充满爱心的“八一节”。在第五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上,他组织一群富有爱心的陕西籍秦腔爱好者,隆重推出以讴歌熊宁事迹为题材的眉户现代剧《玉树情》,在西安首演获得成功。
爱心犹如春风,所到之处万物复苏。在古城西安,张红喜叫响了“我们的名字都叫熊宁”这个口号,这成千上万个“熊宁”汇成春的暖流,让雷锋精神在三秦大地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通讯员 何华生 记者 卓九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