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民营剧团“小皇后”何以生机勃勃?(图)
《铡刀下的红梅》剧照
□本报记者刘洋
在不少剧团经营不景气、步履维艰的情况下,一个民营剧团却能够拥有26台自创剧目和传统戏,常年活跃在豫、晋、冀、鲁、皖、陕、苏、粤等省
6月8日,烈日炎炎。河南小皇后豫剧团冒着酷暑把戏送到淇县农村的田间地头。当记者见到团长王红丽时,她说,剧团接下来要奔赴陕西榆林,还要一路演下去。
这是小皇后豫剧团的传统,这个传统坚持了19年。19年来,该剧团拥有了26台自创剧目和传统戏,在豫、晋、冀、鲁、皖、陕、苏、粤等省的广大农村、城市和基层工矿巡回演出7000余场,观众多达3000万人次以上,成功走出了一条民营剧团的繁荣发展之路,显示出文化体制改革的无限生机。
19年扎根农村不动摇,为民唱戏是立团之本
“农村是地方戏曲艺术最大的市场,广大群众是剧团的衣食父母。我们团在成立之初,就确定了面向农村、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办团宗旨。”王红丽说。
19年来,小皇后豫剧团的演职人员跋山涉水,走乡串寨,经常一出门就是好几个月,“出门一身棉,回来一身单,棉袄换成大布衫”印证了他们的辛苦。
王红丽表示,农民喜爱戏曲,只要群众想看戏,有时不给钱也演。有一次,豫东尉氏县郝寺村的群众想看戏却没钱,剧团无偿为他们演出4天、7场大戏,乡亲们兴奋得像过年一样,杀猪宰羊招待演员,还把家家户户攒的19袋花生装到剧团的车上。
2003年,小皇后豫剧团受到中宣部和文化部的联合嘉奖,被授予“全国服务基层、服务农民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
打破大锅饭,实行以岗定责,改革创新是兴团之路
王红丽表示,小皇后豫剧团成立之初就打破大锅饭,全部实行以岗定责,以角色定工资的管理运作模式。用制度管理人,用情感温暖人,以事业留住人,种种举措大大激发了演职员的积极性。团里还邀请省内外专家组成创作班子,并选定一批专业教师、乐手和演员,临时高薪聘用,随叫随到,机制非常实用、灵活。
小皇后豫剧团十分注重市场调查,根据市场需求和观众的欣赏趣味确定剧目生产。19年来,他们自编自创了《铡刀下的红梅》、《三更生死缘》等26台各种类型的剧目,扩大了剧团的市场空间。
此外,小皇后豫剧团还“跨界”拍摄戏曲电影。5月29日,由该团演出的戏曲电影《铡刀下的红梅》在央视电影频道播出,同时进入奥斯卡城市院线和全国农村电影院线放映。
依靠改革创新,剧团资产由当初的100多万元增加到现在的3000多万元,演职人员由当初的6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100多人,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提升演员素质,打造品牌是铸团之魂
一个细节很能体现小皇后豫剧团所有演职人员对这个品牌的爱护。该团导演葛草旺说,他们每次演出完毕,走时都会把场地打扫得干干净净,给老百姓留一个好印象。剧团的演出合同每年排得都很满,除了戏演得好,也得益于剧团重信誉。
小皇后豫剧团还很注重演员素质的培养,对有潜质的年轻演员,不惜花重金培养,要么送到国内知名院校进行培训,要么委以主要角色加以锻炼提高。王红丽是国家一级演员,虽然两次获得“梅花奖”,但她仍然坚持去中国戏曲学院读研究生;演员朱建军、李诗等被团里重点培养,获得了河南省戏剧大赛表演一等奖等奖项……一批优秀的青年演员迅速成长起来,为剧团的长久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王红丽表示,打造一个“金字招牌”需要长期努力。小皇后豫剧团虽然已经从小草长成了大树,但我们仍然需要埋头苦干。随着小皇后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的成立、小皇后大剧院和小皇后文化大厦的开工建设,我们现在正在化蛹为蝶的道路上前进。我们愿以最大的努力,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让“小皇后”的声音越唱越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