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澄江化石地成功申遗 发现者吁防止过度开发
中新社昆明7月2日电 (王艳龙)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6届会议上,云南省澄江化石地7月1日顺利通过表决,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澄江化石地发现者中国古生物学家侯先光2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强调加强保护,限制游客数量,防止过度开发。
作为世界遗产的发现者,回忆起当年的发现过程,侯先光仍历历在目。“1984年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古生物所硕士毕业后,我抱着寻求寒武纪高肌虫化石的梦想来到了澄江。开始的几天里,找遍了澄江洪家冲所有的角落,却一无所获。倍感失落后不得不调整发掘地。”
结合地层结构和当时落后的交通状况,侯先光将发掘地圈定在洪家冲附近的帽天山,以便发掘和运出有研究价值的石块,没想到一榔头就凿出了澄江化石群。
“我当时手就发抖,太突然,太惊人了。” 侯先光说,1984年7月1日下午3点左右,他砸开一块石头发现一个半圆形轮廓化石,预感到是一个新物种,便继续挖掘,一会儿功夫就发掘出几种化石。“有的化石像鱼在水里漂一样,那是我一生中见过最美的东西。”
随后,侯先光一边将化石带回去研究,一边继续在帽天山等地采集动物化石。基于这些化石标本,撰写有关澄江动物化石群的系统性、综合性研究论文、专著发表,引起了广泛关注。
1987年4月,中国正式向世界公布了在澄江发现5.3亿年前古生物化石群的消息。随后,20多个国家的上百位古生物学家来到帽天山进行化石发掘和整理,先后发掘出帽天山虫、抚仙湖虫、跨马虫、昆明鱼、海口鱼等大约200个动物物种,分属于至少16个不同动物门类的早寒武纪时期化石,震惊了全世界。
侯先光认为,澄江化石地最为珍贵之处在于,它比澳大利前寒武纪时期的埃迪卡拉动物群稍晚,又比加拿大布吉斯页岩动物群早1000多万年,刚好填补了两段间的空白,属于寒武纪早期的化石群,代表着寒武纪大爆发时期的海洋世界,是寒武纪大爆发理论的最有力证据。
澄江化石地成功跻身世界自然遗产大家庭。今后将被当地全面保护和开发。侯先光说,作为世界自然遗产,澄江化石地具有很高的科普价值,可以发展科普旅游业,让更多的人分享它。但开发中,必须保护好自然生态,限制游客数量,防止过度开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