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官方回应明故宫项目质疑:不简单复建不造假文物

2012年07月11日 09:30 来源:新华日报 参与互动(0)

  近日,在南京明故宫遗址公园概念性规划设计方案国际竞赛中,东南大学陈薇教授领衔、潘谷西教授为顾问的规划方案在专家评审中得票最多。然而因为该方案有午门加顶保护的意向,在网络上引发了关注和质疑。不少网友认为,明故宫应保持历史“残缺美”,而不该“穿衣戴帽”。

  昨天,南京市文广新局局长陈光亚就明故宫遗址公园项目作出回应,重申南京市委、市政府“绝不搞简单的重建复建,更不造假文物”的承诺。

  陈光亚表示,东南大学的这份《南京明故宫遗址保护总体规划(2012——2032)》已经报省文物局,待专家论证通过后,再报国家文物局审批。这个方案之所以在专家评审时得票最多,是因为该方案更注重原真性保护,而美国的方案要复建台基,然后掏空地下作停车场,台基上再竖上百根红柱子,模仿午门的两阙,专家们觉得该方案对遗址的影响太大,被否决了。

  网友们质疑最多的,是规划中计划为午门加顶。曾获2010年度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人物之一的姚远认为,明故宫的意像在中国文化中早已定格为沧桑之感和兴亡之叹,如果加顶,在遗址上打造21世纪新版建筑,就消灭了沧桑美和残缺美,剥夺了后人在遗址上与古人穿越时空对话的权利。而且明故宫没留下测绘图和图片,加顶复建缺乏依据,无法真实再现历史原貌。网友“罗建围脖01”则认为遗址既是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也承载着南京人的情感,建议“切莫过度作为,皇宫遗址不要随意动土”。

  对此,陈光亚解释说,加顶仅限于午门,而不是像此前网上所传的包括东华门和西安门。午门加顶并不是复建城楼或是建假古董,而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解决城墙和地基的渗水问题。渗水容易造成城门结构变形、城墙被泡松,如果不及时加以保护,就会影响文物安全,让古建筑减寿了。

  该规划顾问、东南大学著名教授潘谷西表示,从民国到解放后,午门多次铺设防水层但效果并不好,以至于城门里渗出水滴并结了白华。领衔规划设计的陈薇教授也表示,加顶目前也只是在探讨中的设想,如果国家文物局批准,下一步才会设计具体方案,确定加顶的样式。

  针对一些市民对明故宫遗址规划项目的关注和质疑,陈光亚说,“不大规模考古发掘,不大规模兴建土木工程,基本没有拆迁,这三点可以向公众承诺,这个规划一经批准就要管20年。”

  他说,“明故宫遗址的面积超过100公顷,现在的第二历史档案馆和军区总院等大量民国建筑,以及一些高校、工厂和小区均在其范围内。在2014年前的近期规划中,我们要建设标识体系建设,让人们走到任何一个地方,都知道所站的地方当年是皇宫的哪个位置。这些标识要与周边环境和谐,不追求古色古香。”

  在不复建明故宫的前提下,为了让人们直观看到明故宫的结构,文物部门计划在遗址公园内建一个沙盘,以反映明初皇宫的恢宏气势。根据规划,文物部门计划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的遗址作考古发掘,这个发掘过程本身也是一种展览,可以让公众参观。陈光亚透露,复建三大殿是完全不可能的,因为三大殿的一部分已经超出公园围墙,到了马路上,要标示其位置,让公众有直观的印象,文物部门打算用朴素又可逆的办法:将三大殿所在位置垫高,种上草皮,用一种意像化的方式提示参观者。

  现在的御道街在明代为皇家专有,只有皇帝及亲信大臣才能走,这条宽约6米的青石板小道,直到民国时仍绵延到2公里外的光华门,今天的御道街就是在此基础上拓宽修建的。考古勘探表明,明代的御道直通外秦淮河,陈光亚表示,规划获批,御道直通外秦淮河的景观道路也将恢复。

  角楼的建与不建,也是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和北京故宫一样,明故宫的东北角和西北角也各有一个角楼,其中东北角角楼的基础仍在,东南大学的规划建议条件成熟时复建,以作为皇宫边界的标识。而网友们认为,这样复建,也是新建筑侵入古遗址,与古遗址保护的“最小干预原则”相悖离。

  目前,东南大学这份规划正等待省文物局组织专家论证。姚远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消息一出微博上网友质疑较多,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此前公众参与度不高。在省文物局批复前,如果将方案公示,让公众有更多机会参与规划讨论,特别是明楼加顶、角楼复建等内容,可尝试举行听证会,更多地听取公众意见。对此,陈光亚表示,网络的关注表明南京人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自觉意识越来越强了,我们非常感动,大家都是在关心历史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能否得到最好的保护,关心纳税人的钱能否用对地方,网友们提出的很多建议和意见,我们会认真研究,并在以后保护规划中得到体现。

  本报记者 王宏伟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