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电影遍地开花?期待独立展示社会内在力量
8月18日,第九届北京独立影像展(BIFF)将在宋庄开幕。据悉,本届独立影像展是由原“北京独立电影展”(2006年起)、“中国纪录片交流周”(2003年起)合并而成,包括剧情、纪录片和实验单元3组竞赛单元,4组主题论坛和讲座,以及系列特别计划。
10月28日,第九届中国独立影像展(CIFF)将在江苏南京开幕。CIFF的竞赛单元为剧情长片竞赛单元,包括CIFF大奖、评委会奖、最佳处女作奖。此外,CIFF还将评选出“CIFF十佳纪录片”和“CIFF十佳短片”。
11月中旬,第六届重庆民间映画交流展(CIFVF)将在重庆开幕。经数年发展,CIFVF已形成面向中国最新独立电影的“主体放映”和面向特别片目的“特别放映”两大板块,并设置了“众人拾柴”“联合制片人计划”“青年电影训练营”“本土影像”“CIFVF影像图书馆”5个特别策划。
此外,还有大连独立影像展、云之南纪录影像展……
参与人数不断增加,地域范围不断扩大,影展内容不断丰富,独立电影似乎呈现出了“遍地开花”的一片燎原之势。然而,在这看似繁荣的背后,它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仍然让不少独立电影人深为困扰。
“独立”在于一种精神
什么是独立电影?独立电影的“独立”又表现在何处?这对于很多人来说是熟悉而又陌生的话题。
要回答这一问题,恐怕还得从它的起源来看。“独立电影”的概念来自于20世纪中期的好莱坞。当时的好莱坞由所谓“八大电影公司”所垄断,一部电影拍摄的运作遵循步骤严谨的“制片人制度”。这种“制片人制度”的目标完全瞄准市场,期望获得最大的利润,因此,尽管这种制度为电影事业带来大量资金,但也限制了电影创作者的发挥空间。于是,一批电影人摆脱“八大电影公司”的控制,自筹资金,甚至自己编写剧本,自己担任导演,拍出了许多与商业电影截然不同的思想性强的电影,被人们称为“独立电影”。
美国著名影评家罗杰·艾尔伯特是这样界定独立电影的:“它是在传统好莱坞制片厂体制之外制作的电影,常常使用非常规的资金,它制作的目的在于表达导演个人的思想观念而非追求在票房上的成功。”曾执导《真爱》一片的独立电影导演南希·萨瓦卡也说过:“独立电影实际上是一种思想方式,我曾经以为它有关资金的来源问题,而现在我清楚地意识到它有关你讲述故事的思想方法和个性视角。”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独立电影刚刚出现时,曾经被笼统地称为“地下电影”。这些影片的资金来源大多为民营企业和私人投资者,或是境外资金,有时也会有导演自筹资金,制作成本普遍较低,拍摄完成后有些并没有送交管理部门接受审查,或者没有通过审查,有些通过审查后未经批准私自参加国际电影节,在国内被禁映。这些影片未能获得在中国内地公开发行和放映的许可,所以被称为“地下电影”。
正如萨瓦卡所说,“独立电影”的精髓不仅是资金的独立,更在于其价值和艺术观念不同的独立“精神”实质。如此说来,独立不仅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精神。独立电影本身的自由度、探索性和创造性使之呈现出丰富的样态,映射着社会文化的多元,从而始终独具魅力。
期待独立展示社会内在力量
人们在讨论独立电影时,往往会为它贴上这样的标签:闷、粗糙、方言、低成本、小人物、小故事……而这些特征能够给我们提供一种不寻常的艺术享受,也构成了人们对于独立电影的独特期待。“艺术家真实面对当下,体验自己不同于其他时代的生存环境和文化针对的问题,保持心灵的自由与独立,才能超越外在流行文化等束缚,使自己的感受具有鲜明和鲜活的状态。艺术家对于一个时代生存环境的变迁,放在艺术史和现实背景的脉络中体会到不同于常人的东西,既是个人的又是时代的新感觉,是判断影像艺术的价值支点。”本届北京独立影像展实验单元策展人张海涛说。
拿去年中国独立影像展的获奖作品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最高奖《黑白照片》,以一个男孩的视角,在时代变迁的大背景之上,细致地表现了人物的初恋状态以及与外部世界的复杂关系。黑白照片的运用恰当地体现了对那个逝去的年代的怀念之情。评委会奖《老狗》通过一条狗的命运牵扯出了藏人生活在从传统向现代转变中的内心挣扎和两代人的差异。叙事简洁、表现细腻、剧作工整,结尾更令人回味绵长。评委会奖《天国》对恶劣自然环境的描绘、专业演员与群众演员几乎无差别的表演、粗粝的影像,构成了充满矛盾、压抑甚至是污秽的力量……
“社会在一个转型的过程中,使得我们有非常强烈的自我表达的欲望。这个欲望是需要寻找渠道来延伸的。独立电影是一个社会表达与展示自我的渠道。它的独立性不在于它是被别人怎么定义、怎样看待,而在于它是一个社会内部的力量。”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吕新雨说。
夹缝中顽强生存
一般来说,中国独立电影的起点被认为是张元1989年执导的电影《妈妈》——它讲述了一位被丈夫抛弃、独立抚养脑残疾儿子的年轻母亲的故事。随后,王小帅、何建军、贾樟柯等导演用同样的自酬经费的方式拍摄了《冬春的日子》、《悬恋》、《小武》等影片,开启了中国电影的一个时代。
中国独立电影尽管已诞生20多年,但极度营养不良的发育状态并未过去,在商业大片的冲击下,独立电影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有人曾用3个“没有”形容中国独立电影人的现状——没有技术支撑,没有拍摄经费,没有播出平台。
“独立电影人普遍赤贫。比起从前的峥嵘岁月,一样的月光,一样的尘埃,一样的泪水和笑容,一样的囊中羞涩和一筹莫展。”第八届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策展人沈小平慨叹。
而严格的审查制度和影片本身的滥俗化也是独立影片推广的巨大障碍。“虽然钱始终是个问题,但已非致命问题。很多时候,我们抱怨物质上的贫穷,其实是掩盖了真正的问题所在。”沈小平说。
尽管已经具备了电影节的各项标准,中国的独立电影节仍然办得小心翼翼、非常低调。“影像展”的头衔规避了送审的诸多复杂程序。甚至有人戏谑:“在什么时候电影节不是电影节?在中国,答案是当它成为一个‘影展’的时候。”所以,很多时候,中国的独立电影似乎并不是面向观众,而是限于小圈子的交流;呼喊着盛大口号的独立电影节评奖活动不是没有,但并未赢得多少关注。
而独立电影在国内失去的舞台,并不只是电影节。“一部电影作品创作完成后,首先要进入评价系统。这个评价系统除了电影节,就是各种影评人在杂志上发表的评论。”独立电影发行人、北京现象工作室的朱日坤说,与国外许多专业的电影报刊相比,国内甚至还没有一份真正意义上的影评杂志。而独立电影也经常遭遇“不和你玩儿”的冷遇,相关评论,很少出现。
钱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