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疲软致中国电影缺乏竞争力 专家吁重视编剧
日前,第31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组委会宣布,从本届电影节开始恢复最佳编剧奖。“这是众望所归。”年过六旬的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王兴东直言,恢复编剧奖是一个风向标,可以在影视界乃至整个社会倡导尊重编剧、尊重原创的意识。
“原创疲软已成为中国电影发展的首要危机。当下的‘剧本荒’不是靠设立编剧奖就能立马解决的。”王兴东说,中国电影要走出发展困境,国家必须大力扶持、鼓励、重奖、保护原创。
中国电影不缺导演明星和资金,缺的是好剧本
记者:您从2008年起,就在全国政协会议等多个场合呼吁百花奖恢复设立编剧奖。您为什么坚持多年为编剧奖鼓与呼?
王兴东:百花奖在1962年创建时,是注重奖励优质剧本的。第一届最佳编剧奖是夏衍、水华的《革命家庭》;第二届授予李的《李双双》。百花奖因故中断17年后,第三届(1980年)最佳编剧奖是陈立德的《吉鸿昌》。后来,百花奖一直没有编剧奖。连这样的国家级电影评奖都漠视编剧的作用,大学生电影节当然也不设了,毫无知识产权的意识和学术概念。这当然会贬低原创的价值,让业内界外不把编剧当回事儿。很多制片人、导演也对在字幕、海报、媒体上消除编剧的署名权习以为常。这种连锁反应造成了编剧的生存状况日益严峻,创意被剽窃、作品被随意篡改等问题丛生。编剧辛辛苦苦地创作剧本,结果拍摄成影片却都是他人的成就,这显然不公正。
我们一直争取恢复编剧奖,不是为了争百花奖杯,而是为了维护编剧在电影版权经济中的法定地位和权益,在影视界乃至整个社会倡导尊重编剧、尊重原创的意识。
记者:恢复编剧奖,能改变优秀编剧缺乏的现状吗?
王兴东:恢复评奖是一个风向标,可以鼓励好编剧,奖励好作品。但是,多年来,影视界舍本逐末,重导演、宠明星、轻编剧,光靠设立一两个奖很难立马出现大批的优秀编剧。演员可能因为一个角色一夜成名,导演也可能因为两部影片备受追捧,而培养一个优秀的编剧得有长期的过程。
当下影视界胡乱篡改原创的剧本,颠倒人物,肢解主题,破坏结构的现象很普遍。这种恶习不依法遏制,中国电影早晚走向末路。
记者:“轻编剧”给中国电影带来了什么后果?
王兴东:想当编剧的人越来越少,想当导演的人越来越多;深入生活的人越来越少,闭门造车的人越来越多;改旧翻版的电影越来越多,自主原创的故事越来越少。原创疲软已成中国电影发展首要危机。现在中国电影不缺国际导演和大牌明星,不缺资金,缺的就是好剧本。
由于国内市场国际化,第一轮竞争就是比剧本创意。可是国产电影还在依靠改编和翻拍,比如,用《雷雨》的戏核做《满城尽带黄金甲》;把《哈姆雷特》改成《夜宴》和《喜马拉雅王子》;把四大名著拿出来拍了又拍,最后发现实在没什么可拍了。著名编剧柳建伟曾说,“在电影的生命维持不下去的时候,人们才知道生命的源头在哪里。”电影的源头就是编剧的原创作品。当外国影片打入中国市场时,如果能把编剧的质量提上去,我们就有了竞争的实力。
用中国的资源做中国的菜,才能端上世界的餐桌
记者:您的《离开雷锋的日子》等剧本都是经过实地调查和采访写成的。现在像您这样肯花时间的年轻编剧多吗?
王兴东:现在很多编剧是自由职业者,他们不是不想深入生活,问题是谁给出路费,谁给他们的工作提供保障?
中国电影文学协会的会员如果出去调查写剧本,我们会有专门盖章的介绍信证明他们的身份。而自由职业者,想要实地调研太难了。我曾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多次提案,国家应建立编剧深入生活的激励机制,可以像大学申报科研课题一样,国家根据剧目选题,支付前期资金,扶持原创,给足路费。另外,国家要重奖原创,评奖中有所区别,原创与改编是不同的,如果原创作品得不到肯定,甚至被盗版侵权,那就没有人肯下去深入生活搞原创了。
记者:现在外国人也来挖中国的题材了,我们的编剧应该怎样向世界展现独特的中华文化?
王兴东:好莱坞制作的《花木兰》《功夫熊猫》等中国题材电影,都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成功。我们守着如此丰富的资源,该思考如何把资源大国变成电影产业的强国,只有发掘中国题材,表达中国人的情感,用中国的资源做中国的菜,才能端上世界的餐桌。
记者:要改变现在“剧本荒”现状,除了评奖鼓励外,您认为还应采取哪些举措?
王兴东:首先,我国应尽快出台《电影法》,规范电影行业秩序,依法保护电影版权,坚决打击非法侵权和盗版。
其次,要有文化战略眼光,鼓励和培育原创。发展电影不能急功近利,剧本创作不能搞一窝蜂,要像蚕吃桑叶那样细细咀嚼酝酿,才能织成锦缎。政府要在剧本题材和人才培育方面加大投入力度。
最后,培养和提倡编剧们自编自导的一体化创作方向,像《钢的琴》的编剧张猛,弹响了自编自导的最强音,写出了反映东北老工业基地失业工人生活的现实主义力作,震撼人心。编剧承担视觉文学的创作,也应承担视听作品的制作,这是未来的方向。
刘震云:
当编剧比当作家困难
前段时间,作家麦家的“触电”引发热议,对于刘震云而言,尽管他几度与冯小刚合作,且几度客串影片中的人物,但对于转行编剧,刘震云表示自己并没有转行职业编剧,且只有在把自己作品改编成电影剧本时候才做。
也正是这一原因,他认为自己在编剧道路上的得分甚少,“只走了0.1分。”他坦言,编剧是比作家还困难的职业,作家写作一个人说了算,编剧写作很多人说了算。这样的创作不像写小说那么自由自主;另外,电影受时间的限制。“90分钟到2个多小时,要完整表达故事,塑造人物形象,心路历程,比小说难,因为小说可长可短,不受篇幅的影响,可以说拉大车的话。”他如是说。
本组稿件综合《辽沈晚报》 《中国青年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