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聪明小空空》剧名被批恶心 苍井空"躺着中枪"

2012年08月27日 10:10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0)

  最近,央视电视剧频道播出了儿童剧《聪明小空空》(简称《小空空》)。当下中国儿童剧、动画片等儿童题材的作品匮乏、缺少精品已经是老生常谈的话题。虽然我们也有《喜羊羊》这样的热播动画,但是能像日本、欧美那种流传几十年,并且“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都能爱上的作品却是寥寥无几的。但是在被《西游记》、《还珠》“剩饭”占领的暑期中,《小空空》也算得上是一品新鲜的味道。而它依然有着中国儿童剧一直都有的那些弱点,所以就当它是很好的给孩子的零食吧,却很难成为老少皆宜的大餐。

  从收视上来看,《小空空》算是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而微博中也能有不少反映,不少网友都在说,陪爷爷奶奶看,但总是不温不火的,始终没有引起热议。而这必然和它略显粗糙的质量有关。

  《聪明小空空》讲述了聪明机警的小和尚空空及几个师兄弟一起与恶势力斗智斗勇的故事。无论从形式、内容,还是名字的设定上,都有中国版“一休”的倾向。而导演也希望把它做成中国版“一休”。但将这两个小和尚对比一下就会发现,小空空比一休少了那么一点灵性。

  小空空惩恶扬善,用自己的聪明智慧打败了恶人,是个正义的化身。而他时不时就会蹦出一些大道理教导别人,似乎更像个完美的圣人,连孩童式的顽皮都没有了。难道这就是标准的中国家长心目中完美孩子的形象吗?

  再看看一休,其实更像是中国家长眼中那个“不省油的灯”。他和师兄们“偷吃”了甜饼,为了不让师父惩罚他们,把甜饼馅儿抹在菩萨嘴边,“诬陷”说是菩萨吃了。但是他又不是真正的蒙骗,因为是大财主女儿把甜饼送给他们吃,又跑去告诉师父他们是偷吃的。一休的心是善良的,但他又调皮捣蛋;他非常聪明,所以经常干一些让大人拿他没办法的“坏”事儿,相比小空空,他更像一个活生生的小孩儿。这让人想起前几年的家庭情景喜剧《家有儿女》,剧中的刘星倒是和“一休”很像,三个孩子中他最调皮,但喜欢他的观众是最多的。

  除了人物缺少灵性,剧中故事的起承转合也略显生硬,演员表演不入戏,表演成分太强等等都是这个剧的扣分之处。

  当下优秀儿童题材作品匮乏,为儿童创作就成为一种社会责任。《小空空》的导演都晓之前并没有做过儿童剧,只做过类似的“和尚”戏《少林寺传奇》。导演把《小空空》当做一次试水,而最终目标是希望把它做成一个品牌,延续下去。但是他也承认,由于时间紧等原因,《小空空》在故事打磨、演员表演等方面都有一定缺陷。而说到缺陷,导演都晓却说了一句实在话,“儿童剧不赚钱”,恐怕这才是关键所在,不赚钱的营生,谁也不愿意投资太多,投资少,风险就小,毕竟谁都不愿意赔本赚吆喝,而这也就是当下很多儿童剧很少有人触及的原因。

  导演都晓说,他希望培养一批儿童剧观众。就像如今的谍战剧、家庭剧,正是因为一部剧的火热带动了整个类型剧的繁荣。因为越没有人做,市场就越小,儿童剧拥有了一批铁杆儿观众,才会有更新的尝试,优良材料制作的营养大餐才能代替那些吃多了会“营养不良”的零食。

  现状 儿童剧是冷门,不赚钱

  导演都晓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道,做《聪明小空空》是他儿时的一个梦,他特别喜欢《聪明的一休》,《小空空》这个剧是对“一休”的致敬,所以他坚持要把名字定位为“聪明的小空空”。“空”这个字是禅宗中经常提到的,用在一个智慧的小和尚身上是再恰当不过的。但见到导演,他首先向记者半开玩笑地抱怨的就是这个名字,就是因为这个名字,《小空空》开播前后“和苍井空‘战斗’了几天”。

  导演介绍说,《小空空》的目标观众是十二三岁的学生,“这个剧还没播的时候,我就在网上关注评价,好多网友说,‘一看到这个剧名就觉得恶心’。我就纳闷这个名字怎么就恶心了?后来才知道,网上有些小孩儿把苍井空叫做‘空空’。弄得我很无奈,一个干干净净的儿童剧,居然被搅和到这种话题里。”

  这是导演事前完全没有预料到的。这个娱乐时代,你可以把它当做一个忍俊不禁的笑话,但笑话背后,我们所要面对的却是一个严峻的现实。“我们给孩子们能看的东西太少了,所以孩子的大脑就被这些东西占领。”这恰恰说明的就是当下儿童片,尤其是好看的儿童片实在太少了,孩子只能寻找别的来填补。

  都晓说,当初做这个儿童剧,并没有过多的想法。只是觉得当下社会环境很浮躁,想做一个能安静的戏,“因为儿童剧是冷门,不赚钱,做这个剧我也不求钱,就是想做一个能老少皆宜,一家人在一起乐一乐的戏。”

  考量 八分乐两分教,较合适

  儿童题材的作品要寓教于乐,这是业界很多人支持的一个观点。但总存在一个教和乐的矛盾,说教过多,抑或说教过于生硬,反而会被孩子嫌弃。

  其实我们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很多的儿童作品都是最终会告诉你一个道理,或是让你了解一个知识。就拿《一休》来说,故事里始终贯穿着知识和道理,甚至还有禅理。与其他作品不同的是,他们的这些道理和知识很好地与故事融合到了一起,让孩子自然而然地接受。《小空空》其实也存在着一定说教生硬的问题,而都晓导演对于说教和娱乐有着自己心里的一杆秤,他认为儿童剧中应该八分乐、两分教,最重要的还是要先吸引住孩子的注意力。

  有人说,想要知道现在的孩子喜欢什么,就要跟孩子玩,但是都晓并没有用这个做法,他认为每个人都是从孩子那个时代过来的。当下孩子喜欢玩什么,最流行什么都是外在形式,这些固然重要,但还是要理解孩子的心理,“我们都是爱遗忘的人,我们都是从小时候走过来的,去回忆我们当时是什么心理状态。现在流行的新玩意儿都是外在的形式,但是心理状态都一样。”

  对于吸引孩子,都晓导演也有自己的方法,他觉得做出来的戏要想让孩子喜欢,就要懂他们,把他们当大人,“我们大人经常把他们当小孩儿看,他跟你讨论个时政的事儿,表达观点,你却把他当小孩儿,觉得他什么都不懂,‘去去,你一小屁孩儿懂什么’,然后给轰走了,他自然就不爱跟你说话了,‘你不懂我,我去找懂我的人’。”都晓认为,尤其是《小空空》的目标观众群,十二三岁的孩子就更要把他们当大人,可能他说话办事还很幼稚,但是他的大脑逻辑已经完全成熟,你说的所有话他已经都能听懂了。

  分寸 孩子得知道社会丑恶面

  都晓告诉记者,在《小空空》中,他希望传递给孩子一些大家公认的价值观,告诉孩子社会道德基本的底线,但这并不代表孩子就不该知道社会丑恶的一面,中国的孩子正是因为缺少面对丑恶的心理准备和应对手段,才容易上当,才会不懂责任。而这些他都希望通过《小空空》传递给孩子们。

  在《小空空》中有12个故事,导演介绍说,这12个故事是从二三十个民间故事中挑选出来的。每个故事都有不同的侧重,传递不同的道理、价值观。

  导演认为,在传递正面价值观的同时,也要让孩子看到社会丑恶的一面,“我们现在的孩子都被家长保护起来,接触的都是美好的东西。但社会是复杂的,一个特别简单的孩子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很难不上当,所以现在有很多孩子被拐卖、被骗走。”而孩子长大之后,无法独立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他没有心理准备,遇到一点儿困难就逃避,现在很多孩子工作之后不懂得负责任,遇到一点不公平就辞职走人。”

  导演还提到,一些适当的恐怖镜头也是给孩子看的,“只要你不是故意去吓唬他,孩子还是可以接受的。”所以在《小空空》这个儿童剧中,也有像血手印这样的镜头。

  ■专家观点

  给孩子平等对话的机会

  人们总在说,当下儿童题材作品少,尤其缺少精品,但我们也曾有过《小龙人》、《霹雳贝贝》、《西游记》乃至《家有儿女》这样的经典作品。很显然,我们并不是达不到高水平,但又为何出现了儿童作品荒的现状呢?当然,除了“钱”的问题,还与创作者的创作方式有很大关系。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制作演艺中心主任赵寒冰。

  创作者开始改变视角

  当下不论是动画片还是儿童剧,国内都有一些收视很高、小朋友很喜欢的剧目,比如《喜羊羊与灰太狼》,但是和欧美、日本的那种“孩子喜欢看,大人也看着不烦”的精品相比,总是欠缺那么一点。

  对于这一点,赵寒冰认为,是因为国内外儿童剧创作者的创作视角不同,“国内在强调儿童剧功能性上比较弱,都是用大人的眼光和视角来看待孩子的事儿;但是在国外,儿童剧是产业链的一个部分,创作也会跟着市场走,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去做什么,而这个市场就是孩子,用孩子的视角来做,就贴近和走进孩子的心里。”

  赵主任介绍说,当下国内的儿童剧也在往这个方面去做,“创作者也开始用孩子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关注孩子的成长环境。”所以近几年国内的儿童剧市场也是越来越好,尤其是创作上有了极大改善。

  挖掘与孩子共鸣之处

  为孩子创作,就要了解他们喜欢什么,儿童心理专家对这方面应该是最了解的。

  在赵寒冰看来,儿童剧的创作中,儿童专家的参与是必须的,“在儿艺今年举办的中国儿童戏剧节当中,就邀请了儿童心理专家孙云晓给我们的主创,包括编剧、演员甚至舞美专门讲儿童心理,我们必须知道孩子心里想的是什么。”

  而除了从专家那里了解孩子,赵主任还提到了创作者进校园、进幼儿园体验生活,因为和孩子玩,也是了解孩子喜好非常重要的途径,“儿童剧为了更好地让孩子接受,创作者就要去挖掘能和孩子产生共鸣的东西。”而在这一点,目前儿童剧创作者是越来越重视了。

  向国外借鉴表述技巧

  儿童剧需要寓教于乐是不争的事实,赵寒冰也认为,一部儿童剧需要“告诉孩子真善美的光明面儿”,但是“寓教于乐”还是要回到那个问题,怎么去表达才能让孩子更喜欢。赵寒冰说,“儿童剧应该让孩子觉得就是发生在自己身边,而不是去杜撰的。”

  “一部好的儿童剧应该展示给孩子什么是真善美,但并不是让孩子必须去选择接受什么,孩子也是多元化的,每个孩子看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这个孩子从中得到的是要有爱心,而那个孩子可能看到的是人际交往的方法。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认同的光明面,让孩子自己去找。而儿童剧对孩子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不是因为看一部戏就能怎样。填鸭式的东西,孩子必然是接受不了的。”

  在和外国儿童剧创作的交流中,赵寒冰发现,国外儿童剧在表述上的一些技巧,“他们并不是告诉你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而是尽可能告诉你,这个做完是什么样,那个做完是什么样。让你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个平等对话的机会。”

  经典儿童剧

  《小龙人》:1992年,“头上有犄角,身后有尾巴”的小龙人一出现,就迅速吸引住大批观众。对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来说,小龙人给他们留下了最深刻的童年印象。而小龙人历尽千辛万苦找妈妈的执著精神以及宝宝、贝贝、奇奇的团结,也感动了很多当时的成年人。

  《家有儿女》:该剧是一部少儿题材的情景喜剧,讲述了两个离异家庭结合后发生在父母和三个孩子之间的各种有趣故事。该剧的收视群原本预计是以少年儿童和家长为主,但较高的收视率表明收视群比预计的更广泛。

  《霹雳贝贝》:中国第一部儿童科幻片,这部拥有新鲜视角的影片讲述了手上带电的小男孩贝贝摆脱孤独寻求友爱和理解的故事。编剧张之路曾回忆说,“去上海的时候,影院里的孩子全兴奋地跳起来,整部片子他们基本是站着看完的,而且毫不掩饰地叫起来。”

  晨报记者 解辰巽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