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新新:“新闻品格”是传媒最宝贵的资产
中国新闻社总编辑章新新。中新社发 刘震 摄
中新网北京8月30日电 8月31日,由中国新闻社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主办的“新闻文风改革暨‘中新风格’学术研讨会”将在北京举行。中国新闻社总编辑章新新会前接受本网记者专访,就研讨会相关议题发表观点。
记者:本次新闻文风改革暨“中新风格”学术研讨会有什么背景和意义?
章新新:这次会议邀请了新闻学界和业界共同探讨文风课题,首先在于践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核心理念,倡导传媒加强与民众的血肉联系,深入基层,反映民众呼声,从人民冷暖出发来进行新闻报道,坚守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核心价值,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当前,国际、国内舆论格局正在发生复杂变化,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趋势愈加明显,对外传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走转改”活动给我们提供了总结反思的重要契机,从“为谁传播、传播谁、向谁传播”的本质层面重新思考,切实改进新闻报道方针、方式、方法。
正如中新社社长刘北宪所说,“走转改”活动实践让我们认识到:“走转改”不是外在的形式,更是内在的精神;不是外化的活动,更是内化的习惯。也唯有强化媒体定位、回归新闻规律、与基层形成良性互动、顺应时代发展趋势,“走转改”才能走得更好、走得更远、走得更久。
其次,今年是中新社成立60周年,作为以对外报道为主要业务的国家通讯社,我们在历经一甲子的传播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中新风格”,集中表现为“短、平、快、活”的新闻文风,真实、客观、及时等专业操守,“官话民说,硬话软说,长话短说,空话不说”的传播方式等,我们希望通过此次会议,汲取学界和同仁的专业智慧,传承和发扬“中新风格”的精神,加强媒体“软实力”建设。
再次,这次研讨会,我们邀请了政府相关部门领导、各大新闻院校专家与部分媒体老总约40人,集中探讨和研究新闻文风这一命题,希望藉会议本身搭建一个学界、业界密切沟通的平台,推动新闻实践与传播理论的良性互动,通过“头脑风暴”激发新闻界、理论界的创新活力。
记者:您如何理解和定位“中新风格”?
章新新:我认为,“新闻品格”是传媒最宝贵的资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实力得到迅速增强,但中国媒体在国际舆论格局中的地位与国家“硬实力”明显不相匹配,原因之一或许就在于我们的“软实力”不够。因此,如何探索形成既具有中国特色、又能够被国际主流社会认同的传播话语体系,一直是新闻界面临的重大时代命题。
而作为几代中新社人积累而形成的“中新风格”,可以视为中国特色新闻话语体系的一种探索,也有媒体同仁把这种风格看做中国新闻界的一种流派。从1952年至今,中新社的业务从广播、传真稿,发展到现在具有24小时电讯通稿、图片、特稿、供版、视频、报刊、网络及新媒体等平台,“中新风格”的载体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核心精神和“用户体验”得到了传承和延续,坚守服务人民,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不断丰富对外传播方式方法,成为我们弥足珍贵的宝贵财富。当然需要指出的是,“中新风格”也是博采众家之长的产物,我们非常重视学习和借鉴国内外传媒的创新做法。
目前,中新社的人数还不是很多,规模还不是很大,传播功能和国内兄弟媒体机构相比还相对弱一些。但经过近60年的发展历史,走过曲曲折折的道路,中新社始终不倒、不断成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这家新闻机构、这批新闻人始终保持着对新闻理想的追求,始终保持对人民服务的新闻信念的坚守,有一种不屈不挠、甚至不怕跌倒的精神品格,这也是其他新闻机构、其他职业新闻人对我们还比较尊敬的重要原因。
记者:近几年以微博、社交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发展迅猛,您认为新闻媒体如何应对这一变化?
章新新:微博等新媒体正在改变整个舆论环境和话语格局,网络表达方式也对传统媒体的文风带来了挑战。民众表达权的彰显,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无论是通讯社、报纸、广播、电视,还是传统网站,都应该有勇气回应这种变化。一是坚定传播理念,遵守真实、客观、平衡等新闻操守,谨慎选取“自媒体”发出去的庞杂声音,做好舆论引导,做对国家利益和社会负责的媒体。
二是积极借鉴新媒体灵活、快捷、人性化的表达方式,网络就是最大的“舆论基层”,倾听民声、尊重民意、从民间立场思考,本身也符合“走转改”的理念要求。近年来出现的“微博体”通讯等,就是很有积极意义的尝试。中新社的新闻采编业务,也正在进行多方面的尝试,希望赋予“中新风格”新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