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方方:《白鹿原》略显单薄 但拍成这样已不易
电影《白鹿原》剧照。图片来源:CFP视觉中国
拍摄筹备大费周章,审查一波三折,上映之前还临阵换档。根据陈忠实同名小说改编,由王全安执导,段奕宏、张雨绮、张丰毅等主演的影片《白鹿原》日前终于公映。原著的深入人心与影片本身的命途多舛让电影《白鹿原》未播先红,上映之后,各界也是褒贬不一,引发热烈讨论。
褒:
“一部具有罕见出色品质的中国电影”
长篇小说《白鹿原》被文学界誉为中国当代小说巅峰之作,涵盖了中国半个世纪的苦难历史,其厚重感力透纸背,令人震撼。因此,拍摄电影《白鹿原》,无论对哪位导演来说都是一个挑战;不管演得如何,都会引发强烈关注。
电影《白鹿原》目前共有5个版本:近5小时的粗剪版,220分钟的“导演剪辑版”,160分钟的柏林参赛版,175分钟的香港电影节首映版以及156分钟的公映版。就公映的版本看,影片虽然删繁就简,将故事主线集中到田小娥身上,以她的命运起落串联起白、鹿两家各色人物,但还是最大限度地、相对忠实地保留并且立起了原著小说的叙事骨架,不失时代更迭的沉重和荒谬。在史诗类型欠缺多年的国产电影中,电影《白鹿原》可以称得上是不多见的好作品。陕西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张阿利认为:“现在国内影片倾向于娱乐至死的风潮,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白鹿原》打破了中国电影娱乐化的格局,反思和倡导一种电影新文化。”
《白鹿原》的摄影瑰丽壮美,众多网友高呼“看到了若干年前张艺谋、陈凯歌的影子。”影片的整体色调和画面采用土色系,颜色浓重而厚实,尽显油画般的质感。尤其是大片麦田与远路牌坊的四季影观,令人印象深刻,获得柏林电影节的摄影银熊奖也算是实至名归。《白鹿原》中,关中原生态民俗民风也被刻画运用得很到位,粗朴有力的华阴老腔《将令》,独一无二的关中豪情方言,半米长的筷子,红亮亮的油泼面,流畅勾勒了剽悍犀利的秦人风貌同时,也为影片叙事搭建了原生态的“场”,凸显了白鹿原原生态的本真。
从题材、摄影和关中民俗的展现这三个方面来说,电影《白鹿原》绝非是当下很多粗制滥造的商业片可比的,王全安也算是不辱使命。文化名人路金波说,“我作为一个惯性批判国产电影的人,这次失心疯了诚恳向大家推荐这部影片。”柏林电影节主席迪特也曾表示,“《白鹿原》是一部具有罕见出色品质的中国电影。”
贬:
“情节散乱”、“人物撑不起来”、“只拍了上半集”
电影《白鹿原》公映后,多数观众反映整个剧情太过平淡、散乱,缺乏变化和波澜,不够动人。在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石川看来,出现这一问题的最大原因在于人的塑造和挖掘上欠火候。原著小说的核心和灵魂就是有血有肉的人在历史洪流里的奋斗和分歧,而影片的人性刻画不够深刻,人与命运的抗争展现得不够丰满,观众无法看到人物背后的一个时代波澜壮阔的兴衰沉浮。“《白鹿原》的情节应该是人物性格发展史,人物如果撑不起来,情节肯定散掉,缺乏逻辑性。”石川说。
电影《白鹿原》选择田小娥作为主要人物串联起白、鹿两大家族的各色人等,原著中两大灵魂人物——白嘉轩的姐夫朱先生和鹿子霖的亲家冷先生未在片中出现,“精灵人物”白灵也被删去,这是令无数小说的忠实读者最不满的地方。有观众称,“《白鹿原》更像是在描述‘田小娥和她的男人们’。”影片结尾在交代了白嘉轩、鹿子霖和鹿三3位“上一代”的命运后,故事就在1938年日本人的炮弹声中戛然而止,白孝文、鹿兆鹏和黑娃等“下一代”的命运没有提及。这样的处理,被很多观众评价为“只拍了上半集”。在影评人木卫二看来,“太过直接的动刀,造成了人物命运的不知所终……《白鹿原》的架构已经被完全破坏。”
其实,对于《白鹿原》这样一部文学鸿篇巨制来说,我们不可能要求电影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内展现所有人物,导演王全安砍掉了一些人物和内容以及压缩了时间的跨度也是为了电影艺术表现的需要。石川也比较认同王全安的处理手法,“朱先生和冷先生都是历史的旁观者,但他们不卷入主要的冲突,人物身上没戏,很难在片中展现。白灵和田小娥是原著中的两大女主角,电影容量有限,两个女性只能选一个,既然选择了小娥,也就不能再去计较不选白灵了。”对此,著名作家方方认为,“与原作相比,故事是显得单薄了点,但整个电影故事还是圆得挺好的。导演能拍成这样,已经相当不容易。如果给导演10个小时的时间,照这样的水平拍,一定会把所有的厚重都拍出来。”
(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