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山东高密整理莫言旧居 欲打造红高粱文化品牌

2012年10月12日 12:28 来源:钱江晚报 参与互动(0)

  记者 屠晨昕

  “昨天晚上7点公布获奖结果时,莫言正在我家房子楼上。接着,他就下楼来了,接受大家的道贺。弟弟显得很高兴,不过没有说多少话。大概五分钟之后,他又上楼去了。”

  昨晚,记者连线莫言的二哥管谟欣,他向记者透露,诺贝尔颁奖之夜,弟弟莫言就在他们位于家乡山东潍坊高密的家里。

  现在时:

  几百名记者围堵莫言

  之前,网上传出消息说——“莫言已飞赴斯德哥尔摩准备领奖”。管谟欣告诉记者,其实,这些天,莫言一直住在高密的管家大宅子里。

  “这几天,莫言一直住在二楼,在家里帮着女儿带带外孙女,要么自己一个人在房间里写点东西。具体写什么,我没看到过,他也没说。”管谟欣说。

  有意思的是,在去年8月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时候,莫言也是在老家。当时,正逢他女儿生孩子,他见证了外孙女的出生。而如今荣获诺奖之时,他又是与自己14个月大的外孙女相伴。对能否获奖,他一直表现得很平静,没有说太多东西。

  据管谟欣介绍,莫言平时喜欢三两个人去茶馆喝喝茶,到乡镇吃当地特产的鱼,还爱吃羊肉串。

  “前天,莫言和我一起在高密逛超市、赶大集。”管谟欣说,“弟弟喜欢赶集,住的地方离集市也很近,他非常喜欢家乡,平时一有空,就会回来住几天。等年纪再大一些,他会回老家长期定居,叶落归根。”

  临近颁奖,大批的记者赶到莫言的高密老家。

  管谟欣告诉记者,昨晚,有新华社、山东电视台、齐鲁晚报等当地和全国各地的媒体聚在他们家附近,大概有几百名记者。“还有,日本的NHK电视台在几天前就来了,从平安村的老宅和高密的我们家都走访了个遍。”

  昨晚9点多,高密市政府专门召开了新闻发布会,莫言本人出席,在获奖后的第一时间在媒体面前亮相。

  过去时:

  他在这里出生、长大、结婚生女

  土坯墙、老木门、大红的对联、满墙的藤条枝蔓……这是位于山东高密县平安村的莫言老宅。

  据管谟欣介绍,老宅子是1912年建成的,1966年家里对老房子进行了翻新。这座老宅承载了莫言的很多记忆,他在这里出生、长大,结婚生女。

  “弟弟童年时在老家的小学读书,‘文革’时辍学,在村里劳动。在老家,他生活了20多年。”管谟欣说,“1987年拍《红高粱》时,我们母亲还在这住着。不过最近20多年,房子一直空着。”

  “弟弟6岁上学,8岁开始看大部头的文学名著。他喜欢看书。我们这里农村,大家家里的书都比较少,他就一户户去借,还拿我的新华字典去背。我记得,当时他写的每篇作文都会被老师当作范文来读。”

  管谟欣回忆说,“那时,我们还在用石磨磨面。弟弟经常帮人家推磨,博取邻居的好感,自己好开口借书来看。”

  莫言对高密文学界的关注,完全可以用“一往情深”四个字来形容,他每年都会定期和高密作协交流,谈创作谈文学发展,受过他影响的高密作家不计其数。

  据高密市文联主席张家骥透露,如今莫言与家乡的联系相当紧密。“每年我和莫言至少会见三四次面。现在,他除了是全国作协副主席,还担任高密市作协的顾问。”

  张家骥说,与莫言沟通是轻松愉快的。“他很幽默,思考的问题也很有深度,是个非常实在的人。”

  莫言生在红高粱之乡,靠红高粱成名,红高粱之乡也靠他出名。莫言和红高粱已经成为了高密的文学地标。而且,在高密还有莫言文学馆和莫言研究会。张家骥说,“当地的旅游单位也在整理莫言旧居,想作为红高粱文化品牌的一个景点挖掘出来。”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