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名楼联合申遗 赢得公众支持诚信公开最重要
最近,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等“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传出计划集体“打包”申遗的消息引发各方关注。有关文保专家指出,十大名楼许多都是现代新修的,有好多连文保单位都不是,属于“假古董”。像武汉黄鹤楼历史上屡建屡废,最后一座“清楼”建于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毁于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如今人们看到的黄鹤楼,是上世纪80年代以清同治楼为蓝本重建的“新版黄鹤楼”。而滕王阁历经29次重修,现在的滕王阁是1985年依照梁思成所绘的《重建滕王阁计划草图》重建而成。
有网友吐槽“历史名楼”不过是“历史楼名”,称“不反感申遗,更多担心的是申遗涨价的意图”,反感以次充好的做法,以及申遗炒作背后的功利动机。可见,除文化传承和保护外,申遗也有个诚信问题,也有个民生问题。如果不顾这些最基本的问题,只考虑给自己贴标签,赢得知名度,赚取钱财,那么申遗便失去了其本意。
对申遗,还有很多方面值得人们关注,有些方面甚至比申遗是否成功更重要。比如,申遗的决策机制是怎样的,申遗要花费多少公共财政,涉及哪些账目明细等等。报道中,中国文物学会历史文化名楼保护专业委员会会长邹律资表示,当前名楼联合申遗,需要各级地方政府的支持,因为申遗所需经费是个人与协会无法承受的。申遗需要一笔不小的支出。此外,提出申请后,联合国相关机构会派人实地考察,考察的费用谁来支出,支出多少,怎么支出,如何确保接待中的节俭和廉洁等等问题,公众也需要知晓。
事实上,如果申遗支出缺乏公开透明,多荒唐的申遗决策都可能发生。一是因为缺乏监督的钱,总会存有诸多个人借以自肥的漏洞;二是账目缺乏监督,项目失败也就不会受到惩处。既没有惩罚,又有自肥机会,加上还可以借机涨价,申遗对私利的激励机制无疑是充足的。所以一些地方巧立名目,以假乱真,想尽一切招数申遗事出有因,而“假古董”申遗不过是这种逐利冲动的一个版本而已。
报道称,“现在,有关政府在组建班子申遗上还没有达成高度统一,目前‘联合申遗’工作暂缓,等待名楼所在的各地政府达成共识后,会将工作继续推进。”真希望这只是个炒作,地方政府并没有实质参与。不过网友的质疑仍是个提醒,不择手段和不公开的申遗越来越行不通,申遗必须回归诚信公开的轨道,才能赢得民意支持。
(李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