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寒食节习俗:踏青 忌火 荡秋千
现在很多人将“踏青”、“荡秋千”等活动归于清明节,这是有误的。二十四节气在秦汉年间确立,清明节在其中,它只是一个农事节,别无它意;而寒食节起源却在远古时代,称“祀火节”,它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此日设供桌酹祭火神,这一天古人禁烟火,意味着让火神安歇赴宴。不许人们动烟火便吃冷食,故称“寒食日”。
春秋时期,介子推为拒绝接受晋文公的封赏而背着老母隐居山林,出走这天正是“祀火节”,且又是带着冷食离家。晋文公为纪念这位忠义之士,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至此,“寒食”正式成了节日之名。寒食节正是春暖花开之际,祭完祖坟的人们便开始采花摘菜、游逛风景,于是,逐渐演变成了“寒食节”的踏青活动。
古代寒食节很隆重,且游戏颇多,荡秋千是个流传很广泛的内容。为啥寒食节荡秋千呢?有一说是让义士介子推的灵魂坐着秋千上天,但查无实据,只是传说而已。唐朝欧阳询主编《艺文类聚》中载:“北方山戎,寒食日用秋千为戏”。只能以此说明秋千和寒食节的联系。后来秋千成为宫内嫔妃喜爱的游戏。历代皇帝之所以都喜欢秋千,是因为秋千含“千秋”之意,意味着江山可千秋永固。
古来文豪们赞美秋千的文章很多,宋代名僧惠洪的《秋千》诗最受人喜爱:“飘扬血色裙拖地,断送玉容人上天。花报润沾红杏雨,彩绳斜挂绿杨烟。下来闲处从容立,疑是蟾宫谪降仙。”读罢此诗,仿佛看到了一个盈盈含笑的汗颜美人戏秋千的场面。据说,唐代皇帝李世民为嫔妃在绿荫中衣袖飘抖荡秋千的场面而感叹,呼为“半仙之戏”。也是从唐朝开始,寒食节荡秋千在民间流行,深得大户人家那些被禁在闺房内读史书、练刺绣的千金小姐喜爱,她们像出笼的小鸟一样在秋千上翩翩起舞,往日的孤独、郁闷得以宣泄。故而,秋千又被称为“释闺闷”的游戏。
秋千在民间盛行后,双人荡秋千不避男女,因而使不少妙龄青年借此袒露爱慕之意,秋千又成为姻缘的媒介。流传的情歌有“姊妹艳装争奇丽,倩郎抛索送秋千”、“燕子双双飞上天,我和阿哥打秋千”等等。
在我小时候,寒食节打秋千热闹非凡,记忆中村头那个秋千好像插到了天上。那个秋千高高的,秋千荡起来的时候,吱呀吱呀的响声好像在唱歌。小伙子为了得到姑娘的青睐,纷纷摆出架势驱驾秋千、风声呼呼。俺胡同里打秋千最好的要数狗蛋子,他双手紧扣铁索,荡到高处后两腿弯曲又用力伸直,有力的驱动使秋千摆度越来越大,弧形能超过一百八十度。因此,大闺女、小媳妇们都爱和狗蛋子打秋千。通过打秋千,俊丫头三妮子和狗蛋子好上了。
打秋千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乐趣,又每时每刻充满了惊险。因而,村里人称打秋千是“三悬”(三悬:骑马、坐船、打秋千)之一。因打秋千,有人摔断了胳膊,也有人跌破了脸。惊险也好,出丑也罢,丝毫改变不了人们对打秋千的兴趣,那时候家家户户门前都拴上绳子、放上蒲墩,这就是让儿童们玩耍的小秋千。
时过境迁,往事如烟。现在的寒食节已经不再忌火,离了打秋千,寒食节也已渐行渐远。唯有寒食节踏青和祭扫活动还在继续,也被人们说成了清明节踏青、扫墓。那么,这其中的变故是什么呢?其一是两个节日相连而被混淆;其二则是现代人说的名人效应。唐代诗人杜牧写了“清明时节雨纷纷”的佳句,后来人人皆知,使清明节名气大放光彩,而寒食节名气则逐渐衰败。
孙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