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剑"之谜:两千年越王勾践剑锋利不锈——中新网 - 闆风珶鎶骞冲彴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天下第一剑"之谜:两千年越王勾践剑锋利不锈
2009年05月13日 16:25 来源:红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穿越了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越王勾践剑在专家手中展示时仍显得那么真实而又神秘。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楚文化寻根之旅:越王勾践剑与楚国的美丽姻缘

  红网武汉5月11日讯(特派记者 汤红辉)美丽与智慧并重的西施,若耶溪边一个浣纱女,在风云变幻的春秋时期,和越王勾践联袂上演美人妙计,帮助越国消灭了吴国,那么史上到底是否有无西施这个美人,正史中没有记载,但越王勾践在《史记》中确有其人,并且两千余年后其所配的宝剑还在楚国古墓中出土。今日,记者在湖北省博物馆中零距离目触越王勾践剑的风采时,无不憾叹于这把“天下第一剑”的千古之谜:越国古剑到底是楚国战利品还是楚昭王妃子的陪嫁品?

  郭沫若参与破译八字铭文

  1965年12月某一天的傍晚,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正在紧张挖掘之中。当考古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将墓主人的内棺打开,赫然发现在内棺尸首骨架的左侧,有一把装在漆木剑鞘内的青铜剑。当考古人员将剑从剑鞘中抽出的一瞬间,伴随着一道亮眼的寒光,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呆了。而一名开采队员一不留神就将手指割破,血流不止。有人再用16层白纸试其锋芒,稍一用力便将纸全部划破。

  这把令人炫目的青铜剑长55.7厘米,柄长8.4厘米,剑宽4.6厘米。剑首外翻卷作圆箍形,内铸有极其精细的11道同心圆圈,圆箍最细的地方犹如一根头发丝。剑格向外凸出,正面镶有蓝色玻璃,后面镶有绿松石,即便在黑暗中也散发出幽幽的寒光。剑身上还纵横交错着神秘美丽的黑色菱形花纹,精美异常。

  最为令专家们兴奋的是,剑格也就是护手处有两行鸟篆铭文。铭文共八个字,当时在现场的专家仅解读出其中六字,它们是“越王自作用剑”。湖北省博物馆常务副馆长万全文介绍说,“而中间代表人名的两个字,是后来经郭沫若等中国古文字研究专家反复推断,才破译出他正是中国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越王‘勾践’”。

  三大原因确保宝剑不锈

  越王勾践剑穿越了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但剑身丝毫不见锈斑。它千年不锈的原因是什么呢?专家们认为,这主要是这把剑埋藏的环境条件所致。

  万全文介绍说,越王勾践剑的含铜量约为80%-83%、含锡量约为16%-17%,另外还有少量的铅和铁。作为青铜剑的主要成分铜,是一种不活泼的金属,在日常条件下一般不容易发生锈蚀,这是越王勾践剑不锈的原因之一。再来看看越王勾践剑所处的外部环境:墓葬深埋在数米的地下,一椁两棺,层层相套,椁室四周用一种质地细密的白色黏土、考古学界称之为白膏泥的填塞,其下部采用的还是经过人工淘洗过的白膏泥,致密性更好。加上墓坑上部经过夯实的填土等原因,使该墓的墓室几乎成了一个密闭的空间,这么多的密封层基本上隔绝了墓室与外界之间的空气交换。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在完全隔绝氧气的条件下,即使在中性或微酸性的水中,钢铁都不会生锈的。这是越王勾践剑不锈的原因之二。望山一号楚墓处在现代荆州附近的漳河二干渠上,地下水位较高,该墓的墓室曾经长期被地下水浸泡,地下水酸碱性不大,基本上为中性,这从该墓出土的大量精美的漆木器保存情况较好而得到证实。地下水浸泡后,墓室内空气的含量更少。这是越王勾践剑不锈的原因之三。

  至于越王勾践剑是否还如出土时锋利,万全文表示“后来就一直没有做过类似试验”。

  越王勾践剑可能是陪嫁品

  越王勾践剑如何到了楚墓中,这个谜底至今没有揭穿。

  “楚国和吴越曾战事频繁,楚国曾俘虏了越王勾践,很有可能当时的楚王将此剑以战利品赏给了臣子。”万全文推测说。而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从墓中出土的竹简显示,墓主人很可能是楚怀王时的大贵族邵滑,而越王勾践是作为陪嫁品流入楚国的。

  根据相关史书记载,楚越两国的关系自越王允常时期开始就很亲密,两国曾一度互为盟友,楚昭王还曾娶越王勾践的女儿为妃,生下了楚惠王。因此勾践这把珍贵的青铜剑有可能是作为女儿出嫁时的陪嫁品流入楚国,楚王后来又把这柄剑赐给了邵滑。邵滑死后,这柄剑就殉葬于墓中。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Baidu
map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