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校企合作如何“无缝”对接?专家:应创新运行机制

2011年01月21日 12:37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新闻圆桌

  主持人:

  本报记者 时晓玲

  访谈嘉宾:

  赵志群 北师大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

  何振伟 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

  贺士榕 北京劲松职业高中校长

  曹永浩 广东东莞长安职业高级中学校长

  校企合作,必须让企业更有积极性

  主持人:什么样的人真正符合企业需要,企业最有发言权,而目前在校企合作中,企业的态度并不积极。如何让企业方更主动?

  赵志群:在校企合作方面,现在是职业院校做了很多工作,但企业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这里的关键是缺乏科学可行的制度来调动。目前,国际上谈论最多的是“现代学徒制”建设。比如,瑞士、丹麦等国家的做法就具有参考价值。丹麦和瑞士的校企合作由同一部法律规范,并且在国家和地方层面都有完善的协作和服务制度。瑞士还通过引入“参与式管理”制度,让利益相关各方都积极参与到与职教相关的决策过程中来。

  何振伟:建议国家研究出台关于校企合作保障机制的法律,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创办职业学校,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创办工厂或企业,并在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和优惠,加大行业企业在专业、课程和人才培养标准方面的参与度,从而形成校企合一、产教结合、校企共进、互惠双赢的良性循环。

  曹永浩:职业教育更多的是为地方产业和地方经济服务。地方政府要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可以从4个方面来做:一是模式示范——“带嫁妆”。要允许学校带土地、设备与企业合作,成功的模式可作为示范推广。二是表彰奖励——“给糖果”。省市有关部门对校企合作要有一个定期的表彰、总结和推广制度,对实施校企合作好的学校和企业给予表彰、奖励或者挂牌。三是督导评估——“拿棒子”。哪个企业没有做好,通过督导评价给予惩罚或者批评。四是政策扶持——“添加剂”。用政府购买职业教育成果的形式,在办学经费和招生上给予企业办学政策支持和经费支持,推进校企合作更快更好发展。

  【本期话题】

  据报道,一家大型通讯企业因发展需要招收了不少中、高职毕业生。新员工上岗后,企业很快发现,这批新来的职校生虽然技能水平不错,但职业素养却普遍不足,跨文化交流能力、工程操作能力等方面也比较欠缺,企业只能采用末位淘汰法,一年淘汰掉了其中一半的员工。按照企业方观点,企业招聘的职校生应当是专业与职业对口的应用型人才,这么多人职业素养达不到需求,说明目前职校与企业的人才培养合作方式存在问题。

  校企合作,如何对接?围绕这个话题,记者约请了一些职业学校校长、行业企业代表以及科研机构代表,从产、学、研等多重视角进行了探讨。

  校企合作,应创新模式和运行机制

  主持人:今年教育部会同有关部委,联合全国工商联、中华职教社等社团,以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物流等行业组织,设立了职业教育与行业对话协作的机制与工作平台,加大了校企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力度。在实践中,如何深化校企合作的模式与运行机制?

  贺士榕:从校企参与度来看,是选择“学校为主”模式,还是选择“企业为主”模式,抑或是选择“校企联合渗透”模式?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是选择“顶岗实习”模式,还是选择“工学交替”模式,抑或是选择“订单式培养”模式?在我看来,应该按照“因地制宜、深挖资源、不拘形式、互惠互利”的原则,选择适合自己的校企合作模式。

  曹永浩:校企合作应双向互动。我们学校采取了一些措施:一是“车间进校”。我们将企业的生产车间引进校园,企业在学校进行生产,学生通过参与企业生产完成教学任务。二是“企业课堂”。从学校中选拔优秀学生,使用企业自有资源(师资、设备、课室)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全日制教育,学生在学校及企业合作培养下完成学历教育。在“车间进校”、“企业课堂”中,学校共享了企业的设备、人才、管理和文化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实训场所和高水平的实习指导“师傅”。

  赵志群:职业教育模式和机制创新,不仅是一个新观点,更应该是可实现、有操作性的模式。目前,针对实践的有组织创新的过程和结构正发生着重要的变化,即从技术模式(将“新产品”直接引入到教育现实)转变为参与模式(研究者与实践者合作开发创新并将创新融入到日常实践中)。因此,广大职教实践工作者应逐渐成为创新的主体。

  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评价机制需改革

  主持人:为推动中职更好地为产业服务,教育部今年公布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希望通过这个工作,带动相应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的改革,这是一个重要信号。如何促进这个方面工作的开展?

  何振伟:吉利以培养学生和学员应用能力为主,专业理论课以实际实用为原则,开展课程体系建设,创造了独具特色的“311”人才培养模式:“311”分别是指3门职业基础课,1门“以人格本位教育”为核心的职业道德素质课,1个围绕岗位或职业而设计的专业课程体系,以终为始,缺什么,学什么。形成了“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岗位标准与综合职业能力标准并举的质量目标结构体系。

  贺士榕: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方面的不同。职业教育必须紧跟产业调整升级和经济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自己的专业结构、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从2007年开始,我们学校的中餐烹饪专业、美容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参加了北京市教委组织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工作,展开新一轮专业课程改革。通过对国外先进课程模式的引进、消化、改造,学校推出了与国际接轨的“多元选择课程模式”。

  赵志群:传统的课程质量控制方式主要是对教学结果进行评价,按照这种方式,被评价者总是在课程结束后才被动地接受检验,即便是最准确的评价,充其量也只起到“亡羊补牢”的作用。这里的关键是建立科学、系统和灵活的“课程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它是一个能够向有关人员连续反馈课程运行状况的信息、识别获得成功的潜能、尽早发现问题并保证及时调整的系统化工具。课程质量监控与评价包括两方面工作,即内部监控和外部评价。内部监控主要由学校进行,而外部评价则由外部专家承担。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尚初】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