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师生抱团创业出售天马行空创意 每年纯利几十万

2011年05月26日 09:23 来源:重庆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师生抱团创业出售天马行空创意每年纯利几十万
俞明和他的团队 记者 毕克勤 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这是一个典型的微型企业。团队的10个人是师生组合,平均年龄不到25岁。他们既当老板又做员工,靠出售自己天马行空的创意赚钱,并在重庆品牌设计界打下了一片江山。靠着每年几十万元纯利润,他们成为九龙坡区的创业明星。

  优势互补:

  师生十人合伙创业

  走进根号二设计公司的设计坊,你会被浓浓的“中国风”所吸引:大幅牡丹手绘墙、精致的脸谱、八仙桌等物件的素描墙、粗布会议桌搭配草蒲团会议椅……

  公司的前身是工作室,创办于2008年,创始人俞明是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在职教师,在团队中以掌柜自称。另外的9名老板都和俞明有师生关系,其所学专业则是装潢、艺术设计、视觉传达、中文等。

  “学生有才能,又有创业激情,当年我就从他们当中挑选一批人,一起达成梦想。”俞明说,他挑选的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因为要完成一个案子需要各方面的人才,而多种专业技能又不可能同时存在于一个人身上,索性抱团来干。

  解决问题:

  在争吵中逐渐磨合

  可在实际工作中,俞明发现十个人有十种想法,要达成共识确实非常难。

  俞明说,包括自己在内,合伙的成员都是搞艺术的,每个人都个性鲜明,工作上个个都锋芒毕露,这让很多事做起来都有麻烦。

  比如工作室接的第一个案子,是为某知名塑胶公司做品牌设计,金额为5万元。当时俞明把成员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按自己的理念制作方案。结果问题就来了。

  因为每个组设计的方案都不一样,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集体讨论时产生了很多火花,也造成了不少争吵,面红耳赤下相互之间还搞起了语言攻击。

  “这个时候,我发现必须有个人能控制大局。”身为老师,俞明很自然地成了“掌柜”。意见统一后,新的问题又来了———9个人当中有的比较勤快,啥事都想亲历亲为;有的人却比较随性,配合力度也不够。于是,俞掌柜就根据个人性格分配工作,疏导容易冲动的成员,给有点懒的人硬性安排任务。

  经过近一年的磨合,大家也逐渐达成了一个共识:抱团创业,就好比西天取经———既需要开拓型的孙悟空,也需要调和型的猪八戒;既需要勤恳型的沙和尚,也需要精神领袖型的唐僧。缺了谁,这“经”都取不到。

  终于,团队运作得比较顺畅了。顺理成章地,2010年9月份,根号二工作室变成了公司。

  管理模式:

  收益分配按分数算

  公司成立后,团队的每个人都持股,年底有分红。但在平时的工作中,他们用“工分制”计算工作报酬。

  俞明介绍到,平时,股东和招聘员工一样领绩效工资,工资的多少取决于工分的多少。

  工分的满分为100分,但打分是由三部分构成。第一是自评,占30分。第二是同事评,占35分。第三是组长评,占35分。团队通常利用月底下午茶的时候评分,本身也是交流、学习的过程。比如组长只给某位成员25分,就要说出扣10分的原因何在。分数打完后,被评分者不同意还可以申请复议。(陈寒星 冉覃)

  房租:80多平方米房屋属学校学生的实习、见习用房,没有租金;

  人工:人均月薪超过2000元;

  收入:去年营业额超过50万元,今年还呈快速增长态势;

  利润:纯利率超过30%。

  抱团创业 重在三心

  在俞明看来,创业者最不缺乏的是激情,最缺乏的是正确的心态。抱团创业,尤其需要心态好。他总结说,抱团创业至少有三种心态需要摆正,否则不仅生意做不好,还会损害了与合伙人之间的感情。

  第一是要有宽容之心。决策上有分歧,不要觉得别人就是针对你。别人的工作和生活习惯看不惯,只要评估下来不会影响团队利益,那就随他去。

  第二是要有吃亏之心。俞明赞成“亲兄弟明算账”,也相信“吃得亏打得堆”。今天你多做了,明天也许你就会享受别人的辛苦。只要责权利的分配都是按制度来的,最终没有人会吃亏。

  第三是要有信任之心。当初信任对方才有合作,那就最好信任到底,不要因为一次两次的失误就对合伙人产生怀疑,久而久之会形成恶性循环。

  整合的力量

  对于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来说,由于个人的资金、技术、经验和社会关系不足,抱团创业确实还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拿根号二团队来说,俞明的专业是美术,做装饰设计可能没问题,但如何撰写文案,如何进行市场推广,如何进行商业谈判,如何获得融资……对于企业来说,还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解决,还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知识以外的东西。因此,集合各有所长的同伴抱团创业,集思广益,才有了最后的成功。

  这,就是资源整合的力量。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马学玲】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