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青岛市的职业教育曾经被誉为全国职业教育的“一面旗帜”,但在今年的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中,在就业率逐年攀升的情况下,其招生却步履维艰,为数众多的中职学校面临转型。
第一阶段录取惨淡收场
青岛市招生考试信息网的数据统计显示,青岛普通中专第一阶段录取工作于7月8日结束,2011年青岛市普通中专招生计划8094人,却仅仅录取2002人,尚有75%的计划未能完成,用惨淡来形容毫不为过。虽然二次录取已经开始,但由于今年在二次录取时青岛市严格控制局属学校扩招市内四区生源,从往年允许扩招20%缩减到了10%,这让很多没有第一志愿报考中职学校的考生面临不小的压力。
再看去年的数据,2010年普通中专录取人数仅5373人,完成计划的60.2%。根据2010年招生期间青岛市教育局公布的数据,青岛市拥有局属职业学校14所(含幼儿师范),市内四区行办和民办职业学校15所,但从市内四区生源情况来看,市内四区29所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是7000人,事实上,这7000人中真正报考中职院校的学生数只有不到5000人。多位学校负责人表示,现在中职院校生源流失严重。
那么流失的生源都去了哪里?2011年全市有8.61万名中考生,其中普通高中的招生计划为42300人,而普通高中的报名考生为62924人,多出20624人;报考中职学校的考生只约有2.3万人,比中职学校预计招生人数4.1万人,少了1.8万人,正是这“一多一少”让中职学校生源锐减。
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争抢生源的底气,来自于逐年攀升的高考录取率。2011年山东省高考录取率已超过了90%,一位来自青岛市57中的考生告诉记者:“十名高考生中有九个人都能考上大学,说不定以后的录取率会更高,因此如果能进了高中,就有超过九成希望可以上大学,怎么也要试试。”
就业与观念的博弈
与招生难相反,中职学生的就业率却在逐年攀升。据青岛市教育局统计,青岛市中职学校毕业生连续多年的一次性就业率均超过96%,远高于本专科院校的就业率。
而一些热门的中职专业毕业生更是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特别是一些工科类的中职学校毕业生,山东省轻工工程学校副校长孙焕利告诉记者:“我们的一些毕业生到中集集团上班后,他们的工资水平都在六千元左右,这样的待遇比一个普通的本科生高了很多。”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统计数据,2010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学生数为659.05万人,就业学生数为636.40万人,平均就业率为96.56%。而19个专业类别中,就业情况最好的专业是交通运输类,就业率高达99.19%;其次是加工制造类,就业率为97.82%;信息技术类、财经商贸类,就业率均处于平均水平以上;其他专业就业率也超过了90%。
如此高的就业率却难打动考生和家长,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传统观念作祟,虽然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职业学校学生很抢手的事实就摆在眼前,但家长说起自己的孩子在读职校仍然会觉得“没面子”。不管毕业后就业状况如何,先读大学拿个学历再说,是很多家长的想法。
家有中考生的王天顺告诉记者:“辛辛苦苦培养孩子上了九年,再把他送到职业学校里去,出来拿的工资再多,也是个工人,没有学历,将来娶媳妇儿都成问题。现在这个社会没有学历会被人瞧不起,我们受了这份罪,不希望孩子再受。”
学校主动转型求变
观念的转变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而为了实现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学校招生的平衡,相关部门也一直在探索一种合理的招生政策。山东省将改革职业学校二次招生录取方式,二次招生报名由各学校分散报名改为实行网上报名,二次招生扩招计划由原来的20%缩减到10%。
这项改革,是希望更好地均衡生源。往年,总有一些在普高线边缘的考生,愿意先报考普通高中,普通高中若录取不了,再参加职校的二次录取,今年,如果考生的成绩不是很过硬的话,想在二次招生里选择一所理想职校,难度就加大了,这也将迫使考生重新考虑“报高中”还是“报中职”的成本问题。
此外就是中职学校和专业的重新布局,2010年初,青岛市职业学校中专业设置最多的达20个,其中拥有10个以上专业的学校有22个,同时,招生数量明显不足的专业较多,招生数量持续下降或者已停办的专业次246个,占专业次总数的37%。于是在当年3月份,青岛市正式启动中职学校和专业整合工作,淘汰了部分招生及就业偏低的一些专业,并将缺乏竞争力的一些中职学校整合。
而对于中职学校来说,除了等待政策的变化,最应该做的就是主动求变,尤其是应该摒弃“大而全”的办学思路,针对一些非优势专业予以调整。青岛市商务学校以进出口报关、报检、物流管理以及国际商务等专业著称,而在今年的招生工作中,该校就集中突破这些优势专业,该学校办公室杨主任告诉记者:“今年我们学校的这些专业一次招生录取率就达到了60%—70%。”(记者 张忠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