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者:可深入了解学生 反对者:耽误时间不如电话聊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手机、网络等通讯工具的普及,老师和家长的联系似乎“触手可及”。那么,如今的我们,还需要家访吗?
一则通告引起的讨论
近日,湖北省教育厅发布通告,为了让家校沟通这座“心桥”延续,湖北将在全省中小学开展“课外访万家”活动,将家访制度化。
按照活动要求,在家访过程中,教师们必须坚持“六不准”:不准要求家长安排车辆接送,不准借家访名义向家长提出任何私人要求,不准收受家长馈赠的钱、物,不准接受家长的吃请和报销开支,不准参与家长组织的娱乐消费活动,不准利用知悉或掌握的招考等教育信息向家长谋取利益或以家访名义进行有偿家教。
一石激起千层浪,此通告一出,立刻引起了家长及老师们的关注。 对于家访是否应该继续的话题,参与者莫衷一是。
反对者:家访“劳民伤财”
“现在通讯这么发达,老师还家访做什么呢?”家住汉阳的周先生说,他儿子现在读6年级,早在一年级的时候,班主任老师就建立了QQ群,所有孩子的家长都进入到这个群里,大家每天都在群里交流,6年里几乎所有的人都很熟悉。至于他和老师之间,就更加了解。“他连我老母亲有多大岁数都知道,还需要到家里来家访?”周先生说,他说这话是有苦衷的。老师一般不可能在周末时间家访,平时大家又都没有时间。即便来到家里,也没有太多需要交流的东西,无非就是喝杯茶,聊聊天。“说实话,家长有时很怕老师来访。你说他大老远来了,不请老师吃饭总说不过去,有的还要给红包。与其这样,倒不如定期在学校开开家长会算了。”
周先生的话倒也有几分道理,上月江岸区某幼儿园开园,很多家长排了几天的队,总算可以将孩子送进园里上学了。但一周过后,他们就收到幼儿园电话,要求约定时间,安排老师家访。住在该幼儿园辖区内的姜先生夫妇得知后,事先到超市给老师买好了化妆品等礼品,他们说:“老师第一次上门,不送东西,我们心里不踏实。”
支持者:家访可让学生感觉受重视
记者采访发现,超过8成的老师都直言“家访很重要”。
武昌积玉桥学校校长祝正洲一直都是家访教育的“拥趸”。他说:“的确,现在老师和学生家长联系的方式很多,每个人都有手机,上网也很方便,老师可以很轻松联系上家长。但现代化的工具并不能取代传统家访。首先,家访可以让老师直接走进学生的家庭,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经济状况和父母的文化程度等。用眼睛看到的肯定比用耳朵听到的更直观、准确。”
祝正洲说,一般一位老师如果坚持家访,他对某个学生的看法说不定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青山区红钢城小学老师万琳多年来一直坚持家访。谈及家访感受,这位时尚的美女老师说:“说实话,在家访中我学到了很多。毕竟,电话、网络上的沟通只是‘隔空对话’,只有深入到学生家庭,观察其家长的表情、家庭氛围,才能有一个直观的感受。比如有的家里很干净,书柜里放满了书,其家长肯定是一个爱看书的人,如果家里凌乱不堪,对老师来说又是一种感受。”
“老师到学生家里家访,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肯定,他们能从家访中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重视。”积玉桥学校老师阮成璇说。
家访需要
制度化和程序化
记者调查了解到,虽然家访制度在我国持续了很多年,但是和国外,尤其是美国等国家相比,我国的家访现状并不乐观。
在我国,家访的地位有时颇为尴尬,家访在某些地方,甚至成了处理“问题学生”的教育手段。
而美国的学校有着较为规范的家访制度和程序。如美国托幼机构家访前要对教师进行培训,以此提高教师家访中的素质和技巧,统一家访的要求;并对教师家访的时间做了相关规定,确保家访成为持续性的常规工作;此外,家访加班费无疑把家访上升为一种制度,解决了教师一定的忧虑和困难,也能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而我国虽对教师家访有相关规定,但实施起来并不严格。随着电话、网络等通讯方式的普及,家访更是成了“一纸空文”。
须知,家访这种面对面、个别交流方式的优点是其他联系方式所无法替代的,要在教师和家长之间建立信任的合作关系,家访仍然不可或缺。文/记者 翁晓波 通讯员 万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