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贫困县宁陕推行15年免费教育,即今年秋季开学起,所有学龄前儿童将可以免费上幼儿园。宁陕为推行免费教育将投入财政收入的近四成,远高于12.5%的全国平均水平。官员称宁陕模式不具备可复制性,不愿宁陕的免费教育对其他地区产生压力,更不愿他们因此尴尬。
作为一个地方财政收入只有3075万元,人均纯收入仅为3812元的国家级贫困县,陕西省宁陕县却在“十二五”开局之年的金秋,以其率先在全国贫困地区实现学前到高中15年免费教育的惊人之举,吸引了全社会的目光。陕西宁陕把近40%的地方财政收入用于免费教育,为社会探索出了一条穷县办 “富教育”的发展道路,被媒体誉之为“宁陕模式”。
正如任何前瞻性的改革思维难免会遭遇质疑一样,“宁陕模式”在为宁陕赢得广泛盛誉的同时,也引发了社会是不是“政治作秀”、能不能在全国“复制”的担忧和争议,对此,当地官员表现出相当的理性和谦逊:“我们人口基数小,2011年全县学生才9146人,这是其他地区比不了的。如果我们也有好几万学生,按照我们的财力,也搞不了免费教育。”但专家对此却给予了积极的正面解读:“宁陕模式”体现了教育公平,并有效减少了贫困地区辍学率,更具有社会意义,值得各地学习和借鉴。
笔者以为,尽管“模式”可以理解为标杆和样板,但从严格意义上说,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和发展基础不同,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也不应当有可以原样复制的所谓统一 “模式”,缺乏结合当时当地实际创新的“复制”只能沦为生搬硬套的教条主义。推广“宁陕模式”贵在学习他们“靠教育脱贫”的发展思路、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真抓实干的务实作风,这正是“宁陕模式”的精髓所在。
在全国教育投入平均水平仅为财政收入的12.5%的背景下,贫困县的宁陕却以40%的高投入比遥遥领先,对此,我们是该惊愕他们非凡的勇气和胆略,还是该盛赞他们倾心教育的深谋远虑?
也许陕西宁陕不足万人的生源优势非其他县市可比,但可怜的年3000万元财政收入也同样属凤毛麟角。应该说,与发达县份相比,两者的差距不在金钱而在观念。当“一周靠一罐咸菜下饭”的学生让县委书记决定启动教育改革时,当“培养一个,脱贫一家”的意识让县政府卖掉办公楼建一所学校时,我们还好意思把“缺钱”作为轻视教育的搪塞理由?从2007年实施 “营养计划”到2008年免费职业教育;从2009年免费高中教育到2011年免费学前教育,“宁陕模式”应该是一个以人为本、顾念苍生的政府典范、是一个靠教育脱贫、可持续发展的理政楷模,是一个量力而行、执着渐进的务实标杆。(张玉胜)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