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的话
“统计表明,1930年之后,世界社科重大进展,一半以上都是应用数学的研究成果”
半个月前,梅师遥在校园里遇见了去教务处的同班同学小朱。问后才知写信一事,顿时眼前一亮。
“当时,教务处老师把小朱请去面谈,说明了学校对来信的处理措施,还把研讨结果反馈给他。”刚刚加入学生记者团的梅师遥,深觉这是个不错的新闻选题,采写后发表在校园网站。此后,媒体广为报道。
那是否“文科生中有一批学生都不想学数学”?梅师遥的说法是,“大概是那些花了心思却学不好的同学吧”。
是由于数学课很难学吗?该校新闻学院的大四学生霍仟,同样不喜欢数学课。她记得大一数学课期末考试得了92分,而“全年级100多名同学中,考100分的有好几名,还有不少98分、99分的”。
霍仟回顾她即将结束的本科4年,公共课包括高等数学、大学语文、中国近代史等,“相对于高等数学,我们学校所有专业都要求学的大学语文,反倒更难通过考试。难道哪门课难考,就要求不学哪门课吗?我那次期末考前做练习题,请教过理工科的同学,他们几乎一看就知道答案,而我却要算好久。但最后考试其实并不难……”
记者昨晚找到了华中科技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副教授、文科和医科课程组负责人刘早清。他告诉记者:学校对文科生、医科生、工科生的数学公共课,教程不一,难度由浅至深,“对于文科生,只要求理解基本概念,训练理性和逻辑思维能力,所以考题相对简单”。
刘早清认为,文科生学数学很有必要。“统计表明,1930年之后,世界范围内社会科学领域的重大进展,一半以上都是应用数学的研究成果。”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张昆说,一定的数学知识对于新闻专业涉及的数据分析及资料整理等很有帮助。哲学系教授邓晓芒指出:说学数学“没有用处”这种观点过于功利,不利于学生今后发展。
这个观点,是校方研讨之后的结论——“数学课程中逻辑思维的训练对文科学生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和文科的思维训练形成互补,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一定帮助;文科数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应和其他学科有所区别,教学内容应针对文科学生的特点进行调整;应进一步改进目前文科数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文科学生中可实施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对个案学生可通过正常审批程序,在数学课程学习上为其提供个性化培养计划;文科数学课程的设置,可根据各专业实际情况提出设置方案,报教学委员会审定。 ”
刘早清说,校方已要求教学内容必须根据不同班级的特点灵活掌握。至于对“个案学生的个性化培养计划”,目前尚未正式启动。
高校调查
“通识教育模式下,文科生也要读点理科”
据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何锡章回忆,从上世纪80年代起,学校的文科专业开设数学公共课。当时主要考虑到作为工科院校,文科专业要强调文理交叉,有利于提升综合素质。
再放眼全国高校,真如小朱所言“其他大学的新闻专业,是不学数学的”?
上海交通大学教务处处长江志斌说,在通识教育模式下,文科生也要读点理科,比如该校文科生需修读包括微积分课程在内的“文科数学”。他认为,文科生学习理科课程,并不影响文科方面的能力,文科能力与理科能力不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可以说,只有益处,没有害处”。
据他所知,国内不少名校都采用这种通识教育方法,如清华大学,文科生所学的理科课程与学分比上海交大更多。
不过,复旦大学在有些课程设置上比较“另类”。例如,大学语文不是全校必修课,而数学也并非文科生必修课。该校教务处副处长应质峰举例:在新闻学院内,广告学专业的学生必须学数学,而院内其他专业学生无须如此;在国际关系学院中,行政学专业学生必须上数学课,而国际政治、政治学等学科没有数学课要求。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在通识教育的“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模块中,开出多门数学课供全校学生选修,普及知识,拓展视野,如“经济生活中的数学”、“数学的魅力”等,其中“漫谈数学”课程由数学学院副院长楼红卫领衔担纲。
而南开大学则有一门极受欢迎的“数学文化”课,是一门公共选修课,几乎全校所有专业都有学生感兴趣,每次选课时名额迅速爆满。该“数学课”与一般数学课不同,并不着重于记公式和解题,而是以介绍数学史、数学思想、数学精神为主。或许,文科生学数学,确实应如采访中不少“曾经学过高等数学的文科生”的共同感慨:“文科生的数学课,教法应该有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