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贯穿一年始末。
五六月,北京城乡接合部的几所打工子弟学校突然接到停办通知,几千名孩子面临失学危险。
一纸通知令孩子的父母及打工子弟学校的举办者立刻陷入慌乱。忙乱中,有人把孩子送回了老家,更多人留下来观望。
观望者有自己的理由:就在得知学校会停办的一个多月前,北京市的相关领导曾郑重承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教育问题上将享受“同城待遇”。
事实上,打工子弟学校的问题由来已久。上世纪90年代,伴随着外来务工潮的喷涌,打工子弟学校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同时,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规范的管理,不少学校办学条件较差、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而且存在不少安全隐患。
有人曾对北京当时的打工子弟学校进行过调查,结果发现,打工子弟学校的教师2/3左右没有教学经验,流动性非常大,而且劳资矛盾非常明显,校长中除了极个别是文盲以外,有一小部分具有大专学历,剩下的基本具备中等学历。
这样无法保证教学质量的学校,遭受取缔的命运似乎在所难免。
以北京为例,2006年7月中旬,北京市政府办公厅曾下发通知,要求对未经批准的流动人员自办学校“分流一批,规范一批,取缔一批”。随即,狂风骤雨般,一批未经批准的、窝棚式的学校被取缔。
取缔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但前期准备的不充分以及后续工作的乏力,却进一步放大并凸显了流动儿童的受教育问题。
事实上,只要简单翻看一下这些年我国教育主管部门针对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所颁布的各项法律法规,我们就不难发现,流动儿童的上学问题应该由流入地政府解决。
但显然,今年北京市在这方面的作为有失妥当,难得高分。
北京今年的取缔行动开始的非常突然,在学校正准备备战期末考试的时候,一纸通知到来了。“下学期的书钱都已经交出去了,是不是应该早些通知我们。”已经被取缔的海淀区绿园小学的校长当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按理说,这种关系到成千上万个孩子切身利益的整顿工作,理应要召集利益相关的人进行听证,退一步讲,没有听证也应该进行广泛的讨论征求民意。而事实是,什么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