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偷换演讲稿抨击教育制度 学者建议学校宽容
“这种变味的教育,学了能有什么用呢?就是考上大学能如何?找到工作又如何……”“我们不是机器,即使是机器,学校也不该把我们当成追求升学率的工具!”这样内容犀利的言辞,不是出现在辩论赛上,而是一名中学生在3000多名师生众目睽睽之下的激情演讲。(据4月11日《扬子晚报》报道)
4月9日,启东市汇龙中学经历了一场不小的“风波”。当天上午,学校举行升国旗仪式,一名高二学生在国旗下发表讲话时,将之前老师“把关”过的演讲稿,悄悄换成另外一篇抨击教育制度的文章。在5分钟的演说中,这名学生“慷慨陈词”,表达自己对现行升学和教育制度的不满,抨击父母强加给自己所谓理想,引起一片哗然。据报道,4月10日晚,该校领导告诉记者,学校认为这名同学的演讲“言论不当,用词过激”,已对其进行批评教育,但本着宽容的态度,不会对其进行处分。
正方
讨伐教育现状
是实话实说
对于这位学生的“讨伐”,学校领导认为,这名学生的演讲“言论不当,用词过激”。那么,这名学生的演讲属于“言论不当,用词过激”吗?在笔者看来,这位中学生“讨伐”教育现状不过是“实话实说”。从目前教育体制上看,升学率成了许多学校的“硬指标”,一切都与教职员工的业绩、待遇相挂钩,而教育的方向和模式就是多升学、出状元、争彩头。而学生家长也是积极配合学校的这种教育,对孩子采取“这不允许,那不允许”的策略,百般限制、干预学生的“自由”,使很多学生思想和心理压力很大,没有了青少年的活力,整日埋头苦学,目的就是为了通过高考出人头地,给学校争光,给家长添彩。
其实,学校及家长的一些做法,已经违背了中学生的意愿,是在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在学生的头上。高中生正值青少年时期,是思维活跃、性格转型、见多识广的时候,他们不是工厂流水线上的“机器”,不是鞭子驱赶下的“马匹”、“牛羊”,他们需要理解,需要关怀,需要呵护,需要个性化的支持。而如今,我们的教育模式脱离学生实际,把学生当做了教育政绩、脸面的“工具”,使学生失去个性、失去自我,只能被动地接受模式化、高压化的教育。
舒心萍
建议
学生可冲动
学校要宽容
一场风波,让人生出几许感慨。
从报道中看到江成博同学在国旗下发表的只言片语,“这种变味的教育,学了能有什么用呢?就是考上大学能如何?找到工作又如何……”这些话,诉说了江成博同学的烦恼,以及他对当前教育的不认可。因为他身在中学教育之中,他有发言权,有资格发声。
从江城博同学发言的内容来看,正如学校老师所说——“这孩子太情绪化了。”是呀,孩子情绪化也许可以算得上一个错误,但不成熟不正是他们那个年纪的标签吗?西方有谚语,青少年犯了错,上帝都会原谅。所以,对他这样的发言,其实不必过于敏感。以我看,要说错,江城博同学就错在不该借升国旗这样庄严的时刻来发表对教育的不满,而该借助更好的机会或平台来发表自己的声音。
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学校对这一“突发情况”没有武断。副校长徐辉说,“我们没有关掉麦克风,更没有让他停止演讲。”这份宽容,是对江成博同学的尊重。接下来,学校也没有回避媒体的跟进报道,并只是认为 “江成博同学在不适当的场合,言论不当,用词过激。”而且,学校只是对江成博同学的这种行为进行了批评教育,并没有对他进行处分。目前,江成博已回到学校正常上课。学校的宽容,不只是对江城博一个同学的宽容,是学校对学生在法律和道德底线范围内犯错误的一种包容。这让我想起一位老师在我上中学时说过的一句话,“你们在学校可以犯错误,老师会原谅。你们在学校犯错误,为的是以后少犯错误。”学校的那分包容,让我永记心头。
对江城博同学的发言,无论观点是否正确,都值得教育管理者深思——有问题当改之,无则加勉。当然,汇龙中学表现出来的一分宽容,无疑值得很多人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也回应了江成博同学的质问。这是最可喜的。一个懂得包容的学校,必定是充满希望的学校。
另外,切莫把江城博同学看作是什么明星,他只不过是一个对当前的学校教育有不同的看法,敢于发表自己声音的孩子罢了,请不要过多地打扰他的学习与生活。
王玉初
反方
偷换演讲稿
有违诚实美德
中国教育制度的弊端究竟在哪里?这名更换演讲稿的学生已经用行动作出了回答。他能够从几千名学生中脱颖而出,被学校挑选为演讲人,想必有其自身的优秀之处。但是到了演讲开始的时候,这名学生却把经过学校把关、老师指导的演讲稿来了个“狸猫换太子”,使学校和老师陷于尴尬之地。我想,不论他的演讲内容有多么慷慨激昂,富有见识,也令人无法恭维了。
如果对教育制度不满,可以通过各种合法渠道光明正大地阐述自己的立场,甚至可以采取拒绝演讲的方式来表明心志,哪怕最终的结果是石沉大海,或者付出若干惨重的代价,也不该偷梁换柱,搞突然袭击。说轻点,这是自我意识的膨胀,说重点,这种擅自更换演讲稿的行为,违背了诚实守信的基本美德。如果说中国教育制度确实存在弊端,重才轻德当列其中。
学校对更换演讲稿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重点应该放在这种偷梁换柱行为的本身,而不是演讲内容的离经叛道上。学校也应该反思,少搞一些形式化的东西,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说实话,说真话,争做光明磊落的君子。我想,这才是教育制度亟待改良之处。
娄献忠
评判
有勇气挑战
更要有意识面对
迅翁曾言:“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然而,现实的社会却好比《皇帝的新装》里的情境,诸多事情本需要“脊梁们”来面对与戳破,可意外的是引来一片唯唯诺诺、明哲保身之声,最后,竟由一个天真的孩子来道破这般闹剧。如今,一中学生偷换升旗仪式演讲稿,抨击教育现状,或许,将该学生视为皇帝新装里的孩子,亦不为过吧。
诚如该学生的同学所言,“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在升旗仪式上演讲博得满堂喝彩的学生,他以慷慨激昂的语调强烈控诉了学校的教育制度,不计后果。”这份敢想敢做,面对问题直言不讳,敢为天下先的勇气,甭管背后的真正动机是什么,甚至邪恶的以“阴谋论”来揣测,都无法掩盖住这份勇气焕发的可贵精神,值得嘉许。
然而,窃以为,该学生有挑战教育症结的勇气,更要有面对教育窘境的意识。
所谓面对教育窘境的意识,一者,该学生若执意选择“螳臂当车”,与现行体制做无谓的抗争,只会成为制度下的牺牲品。如此,既然暂且无法改变环境,那么就要去改变自己,去“英雄造时势”,去做下一个“韩寒”。
二者,莫让教育体制“生病”了,学校、老师甚至父母都去“嗑药”。试想,老师不苛求你的分数,学校不紧盯升学率,父母不给予你考上优等大学的厚望,你能帮其抉择一个“次优选择”吗?再者,整个教育体制虽然漏洞百出,但也不应全盘否定。在“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的发问下,现行教育制度的优点还是有的。
这般意识,透过该学生的一些演讲言辞,以及窥视连自己真实的理想是什么都无法回答的细节,显然,是欠缺的。
学生拥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寓意是我们教育所追求的。特别在囿于特定的环境之时,更要有先“圆滑”于环境随之渐渐改变环境的意识与远见。
刘孙恒
-三言两语
●这位中学生并非“言论不当,用词过激”,不过是说出了很多中学生的心里话,代表了很多中学生的心声。对此,我们的教育管理部门及家长都该好好反思。
——谢颖等
●学校要多开一些学生座谈会,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刘雪
●中学时代是一个人最美好的时光,应当留下美好和难忘的记忆,而非纠结和痛苦的回忆。可是现状呢?
——李雪敏
●希望中学生“讨伐”教育现状一事能够引起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多听听“学意”,多分析分析学生心理,共同寻找一条科学、合理、健康的教育之路,让中学生心情舒畅,激情飞扬,不再厌倦和讨伐教育现状。
——杨芳
●积郁在心的一些矛盾和情绪难以抒发,如今终于找到一个“合适”的机会爆发出来,这是说实话,应该保护这种勇敢。
——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