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数学大家批判“中国式奥数”:是害人,害数学 查看下一页

2012年09月12日 07:57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数学大家批判“中国式奥数”

  中国拿了最多的“奥数金牌”,为什么没有“数学金牌”?

  奥数震动了两位最高科技奖得主

  一谈起“奥数”,国内当今数学界的泰斗级人物吴文俊院士就急了。

  他在沙发上挺直了腰,瞪大眼睛,伸出手掌指指点点:“是害人的,害数学!”

  “什么奥林匹克?没这回事!”

  这位获得过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老数学家摆摆手:“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不值得讲——胡闹了,走上邪路了,非但起不到正面作用,反而起到反面作用。”

  这是93岁的吴文俊少有的严肃的一面。在数学界他以“老顽童”著称。他已许久没有公开露面。对于“具体的知识”,他形容自己已经知之甚少。

  接受采访时,他对中国青年报记者声称,自己如今“主要是在看小说”,“各式各样的小说、好看的小说”。

  他评价“日本的侦探小说有意思”。在他看来,日本侦探小说反映深刻的社会背景,不像英国的福尔摩斯探案系列那样,用一些奇奇怪怪的故事来吸引人。

  至于数学上,他认为自己“还可以有所作为”——“我想我还可以做一点事情。能够做到多少就不敢说了。”

  喜欢读历史、看小说,这是吴文俊少年时代就有的爱好。包括他在内,众多数学大家屡屡告诫晚辈要涉猎广泛。

  可事与愿违。一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他连续几年参加高校招生,面试中学生中的佼佼者,不少人出自中学“竞赛班”。他问这些学生业余看些什么书,他们不约而同地回答,“竞赛参考书”。

  “几乎所有人都这么说!如果一两个人这么说也就算了。这个就很严重了。竞赛成了唯一重要的东西了!”这位数学家忧虑地说。

  面向中学生的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始于1959年。直到1985年,中国才第一次派学生参赛。然而自此以后,“奥数”在中国的发展超出了数学家们的想象。

  数学家杨乐院士说,奥数本是面向一部分对数学有兴趣的中学生,但现在对数学缺乏兴趣的同学也纷纷加入,有些同学因为负担太重,可能产生逆反心理。

  因为升学“有用”,孩子们被送到了各类奥数培训班。

  80岁的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航天专家王永志院士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他邀请过约40名学生、家长和教师与自己见面。有孩子对他形容,“受不了了”。也有家长告诉他:“孩子累得都想自杀!”

  去年12月,王永志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青少年科技活动站一起,开展了面向北京市丰台区9所中小学2200多名师生和家长的无记名问卷调查。

  调查发现,63%的孩子正在参加奥数、英语、作文等各种辅导班、补习班,每人平均参加四五个,多则9个。在一个只有4万多人的街道办事处辖区内,分布着50多家培训机构。一所小学的121名毕业生中,留在本片区中学的仅有20人,101人舍近求远上了其他学校。随着年级增长,戴眼镜的学生人数“直线上升”。

  王永志认为,奥数等比赛成绩已经成为名校选拔学生的重要标准,形成了体系外的“小升初”选拔机制。教育资源不平衡的状况虽然无法在短期内改变,但教育主管部门应当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严禁升学考试考题超纲。他建议实行问责制,考题超纲的,主管领导问责;擅自将各种考级和竞赛成绩作为招生条件的,校长问责。

  这位著名科学家不赞成“一刀切”取缔奥数等项目。他说,人们的需求千差万别,有人认为学业负担过重,也有人学有余力,辅导班仍有市场。但是教育部门必须釜底抽薪,奥数等竞赛成绩不能与升学挂钩。

【编辑:肖媛媛】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