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踩踏”悲剧,再思教育伦理的重建
审视“踩踏”悲剧,再思教育伦理的重建
27日上午6时15分左右,湖北省老河口市薛集镇秦集小学发生一起因拥挤引起的踩踏事件。事件造成十余名学生受伤,其中4名重伤学生经抢救无效死亡,其余伤者正在救治。有消息显示,事故是因大量学生拥挤在大门处,导致铁门倒下后砸到学生,详细事因正在进一步调查之中。
心痛以至无语,然后再无词汇,可以表述我们的心情。新学期开课伊始,便发生如此悲剧,数名学生死亡,十余名学生受伤……如果说,这是一场始料未及的意外,那么其代价未免太过沉重。
孩子的处境,最能折射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一再上演的孩童之悲,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的羞愧?面对“踩踏事件”,校方、主管部门,必然难逃指摘。居然会发生“学生拥挤大门,导致铁门倒下砸人”的事情?试问,铁门的质量是否过关?有无日常的隐患排查?校园的秩序维持,又是怎么开展的?
每一次事故之前,必先铺垫有长久而细杂的“伏笔”;每一次事故之后,也循例有道歉、问责、免职等一系列应对。然而,人命已逝,纵使再真诚的善后,想必也价值寥寥吧。某种意义上,公众所以对“校园悲剧”莫名愤怒,就在于悲剧的教训,往往难以转变成日常工作的改进——也许会有一阵风式的整治,但“孩子至上”的职业伦理观,始终不曾植入一些教育工作者内心深处。
在现实语境下,很大可能,校方、教师、管理者做好“学生安全”工作的动力,只是为遵守规章的要求,而非全然是出于“为了孩子”的情感考量。事实上,当教育工作的崇高感被抽离,乃至逐步矮化为一份普通的世俗职业,事故的种子也就早早种下了。这个社会,将各种事无巨细的职业条例、管理规范,加诸于教育者身上。但可惜,在重建其职业认同感与道德律方面,一直作为有限。
审视最新发生的“校园踩踏”,在有死有伤的沉痛结局面前,全社会除了反思相关的制度建设,实在有太多理由思考另一问题,即怎样让教育者,能真正对孩子的未来心怀怜悯和敬畏?(蒋璟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