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化进程持续 代表委员吁优化职教推进发展
谁来担负城镇化建设重任?
代表委员指出:教育经费应向职业教育倾斜,多培养应用型人才
城镇化,谁来建设?
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并不担心城镇化率提高之后,还有多少人种地的问题。他关注的是,全国18亿亩耕地上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劳动者、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劳动者将以何为生的问题。
“现在农业劳动力主要不是人数的问题。这个比较清楚。”他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农业劳动力的问题在于质量和结构。抽样调查表明,我国留守的务农农民平均年龄为55岁,其中女性超过63%,初中及以下学历者近83%。
30多年来,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城镇化进程就在中国发生,且仍在持续。包括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等在内的专家预测,203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70%。也就是说,从2011年开始,我国城市化率将以年均1个百分点的速度推进。届时,中国总人口将达到15亿人,城镇人口为10.5亿人。这意味着,近20年内仍将有3亿多的农村人口进城。
全国人大代表、东华大学经济发展与合作研究所所长严诚忠认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达到4%,教育经费“相对充盈”,但投资结构应向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优化倾斜。“否则,仅靠现有的理论学术型导向的高等教育,很难指望会有大批量应城镇化之需而培养的应用型人才走向第一线和基层建设。”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目标应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
最近几年的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提出过职业院校涉农专业的“去农化”倾向严重,批评政府部门普遍存在热衷于城市重点校和示范校建设,只看到普通教育为升学服务的功能,忽视农村农业对教育的需求,农村职业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等问题。
在严诚忠看来,优化职业教育体系才能保障城镇化健康推进。他说,城镇化的核心应该是农村人口进一步集聚、落户于城镇,充分享受公共服务的社会福祉。各级政府有责任为人口的转移与集聚提出科学的规划与进度,并同步为他们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在保障城镇化健康推进的社会系统工程中,除基本社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保障性住房等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之外,教育体系的覆盖与优化同样刻不容缓。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人为地切割出‘农村教育’的概念与体系。所谓农村教育,说到底就是‘条件差一点,质量低一点。反正是种地,不妨人才少一点’。”严诚忠认为,我国“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目标,应该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教育应该更加重视与适应城镇化的历史潮流。身处城镇化区域的教育主管部门要将“持续造就城镇化长远发展的有用人才”为己任,做好“义务教育后”的人才开发规划,引导区域人才发挥本土化特长为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而对于留在农村的劳动力,作为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校长的张桃林,希望国家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这些有文化、有科技、懂经营的农民,在城镇化进程中,是农业生产、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的主角。他认为,目前涉农职业教育“适销不对路”、与产业需求脱节确实是个大问题。
他建议针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组织带头人等,加强中等职业学历教育。比如,全国的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存在一个完备的网络体系,当前需要进行改造和提升,通过这个网络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形成农民教育培训的合力。高校、科研院所、各级职业院校都可参与其中。
张桃林认为,国家现在对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有鉴于此,对于农民的教育和培训也可以实行免学费制度和弹性学制。
农民的教育培训,无疑是政府的一项职能
针对基层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农工民主党中央今年提交的一份提案提出,“实行基层农业科技人才免费高校学历教育”,参照现有高等学校免费师范生政策,实行定向基层乡村农业推广岗位就业的农学类专业大学本科生免交学费政策,由省级财政补贴相应高校办学经费。
这份提案还建议,可以尝试把农民培训纳入公共财政投入范畴,对农民农业科技培训实行可免交相关税收费用或抵交相关税收费用,鼓励各种资源加大对农民农业科技培训资金的投入。
作为青海省西宁市市长、全国人大代表王予波十分希望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他带来了一份统计数字:目前,西宁市人口224.7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52.20万人,农村人口72.54万人,农村劳动力65.59万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年底,西宁市共有失地农民4.05万户、15.58万人,占农村人口的14.8%,其中失地农村劳动力有8.7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数的13.3%,占失地农民总数的56%。
据王予波介绍,这些失地劳动力中,25~44岁的青壮年劳动力总数为4.93万人,占失地劳动力总数的56%,45~60岁的约占23%。从文化结构上看,初中文化以下为7万人,占失地劳动力总数的87%,高中文化程度有1.34万,占16%,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有0.26万人,仅占总数的3%。
他说,失地农民整体表现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除简单的体力劳动外,没有职业技能,缺乏就业竞争力。从就业状况看,8.76万失地劳动力中,目前就业6.74万人,其中0.8万人在第一产业从事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承包土地、帮工等,占9.1%。在第二产业从事建筑业等为1.92万人,占21.9%。在第三产业从事餐饮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商贸零售等为4万人,占45.66%。约有9.34%的失地劳动力从事季节性家政服务、茶园务工等临时性工作,处于不稳定就业状态。此外,约有14%的失地劳动力依靠失地补偿金及房屋租赁等为生,“从长远看,这部分人群的就业问题将会逐步显现”。
王予波说,西宁市落实相关政策,加大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失地农民的劳动技能及就业培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对参加培训和未参加培训个人月收入和年收入比较发现,参加过培训的农民工的年收入比未参加过培训的高出约20%~30%,如焊工,没参加过培训的,每天收入约100元左右,参加过培训有证的每天收入约140~150元。挖掘机工人,没参加过培训的,月工资约3000元左右,参加过培训有证的月工资约为4500~6000元。
他建议,根据一些行业农民工分散性、流动性和季节性等特点,逐步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方便农民工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并允许培训学校通过考核将农民工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认定为学分。对在企业工作一年以上的农民工,给予在岗培训补贴。可按照农民工所学技能的难易程度、时间长短和培训成本,以通用型工种为主,科学合理地确定培训补贴基本标准,并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提高补贴标准,使农民工能够掌握更多的实用技能。
他还建议,企业新招用的农民工既享受企业新招员工培训补贴,也享受鉴定补贴,这样会有利于促进企业新招员工岗前培训后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这位市长的另一个设想是,兴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园区,使之成为集职业学校教育、职业培训、技能实训、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竞赛为一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培训综合基地。
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张桃林副部长说:“农民的教育培训,无疑是政府的一项职能,也是事关长远发展的基础性工作。”(记者 张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