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ftp/2007/12/2007-12-13/U31P4T47D7993F967DT20071213101145.gif)
一般人印象中,残疾人是“弱势群体”,需要社会的关爱多,能回报给社会的少。但徐汇区残疾人大学生联谊会里的80多名残疾人大学生,却让人们看到了另一面:他们就读或毕业于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10余所院校,虽然每个人一路走来都有不同的故事,但他们最想说的就是———“我们自强,我们付出”;在感受社会各方越来越多关爱的同时,他们也尽自己所能回报社会。
黄宇 工作机会不要轻易放弃
残疾人大学生联谊会起初只是一个松散型的“自强沙龙”。几个“老大学生”,当年因身体残疾未能进入全日制大学,工作若干年后才考出电大、夜大等文凭。他们相聚时谈起,现在虽然大学的校门日益向残疾人敞开,但残疾人在就学、就业的道路上还是面临着比常人更多的困难,在呼唤社会各界更多理解和支持的同时,更需要相互交流,不如把大家聚在一起互相激励。
“沙龙”的创立得到了徐汇区残联的大力支持。残疾人劳动服务所的工作人员将残疾人大学生一个个引入“新家”,他们在此找到有相似经历的同伴,更从一些“过来人”的经验中获益良多。
应届残疾人大学生毕业要100%安置工作,这是上海市政府近年来出台的“硬指标”。但一些残疾人大学生就业时找不准自己的定位,家长又寄予厚望,并不珍惜有关部门送来的岗位。在“沙龙”活动中,黄宇自强不息的故事给他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黄宇因幼时患上成骨不全症不能行走,没进学校上过一天学,却凭着顽强的毅力,跟着父母请来的家教学完了小学、中学乃至大学英语专业的大部分课程,并获得上海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6门单科的结业证书。在各方帮助下,他被电大徐汇分校破格录取,终圆了大学梦。毕业找工作时,他被安排到一家刻字社,和几个智障人一起磨章坯,陪他报到的亲友劝他回去,他却说:“我要珍惜这个机会!”别人难以忍受单调乏味的工作纷纷离去,他却坚持下来,成了这批人中唯一转正的一个。
后来,黄宇凭着在刻字社学到的技术,自己开了一间刻字工艺品社,还吸纳了几名残疾人就业。“有些工作看起来不适合你或是你对它不太满意,但千万不要轻易放弃,或许里面就蕴藏着机遇,”黄宇说,“要抓住每一个机会,认真做好每件事。”
在互相激励中,“自强沙龙”变成固定联谊会,残疾人大学生的自强之路也越走越宽。如今,在徐汇区残联的“优秀残疾人人才库”中,70%以上是联谊会成员。
陈任梁 顺利完成特奥接待任务
从最初每年寒暑假搞两次活动,到如今通过电子邮件、MSN、打电话等方式召集策划新活动,残疾人大学生联谊会的会员们早已不满足“小圈子”里的交流,而是要更多地融入大社会。
去年特奥会期间,联谊会和凌云街道“阳光之家”签订共建协议,以混合编队的形式开展特奥知识竞赛。残疾人大学生们在“残帮残”的过程中,实现着自身价值。当时在上海大学法语系就读的陈任梁报名参加志愿者服务,被分配在一家宾馆做接待。他右脚罹患先天性腓骨缺损,每天要靠高17厘米、重达2公斤的支架行走。“在迎接一个外国代表团,与他们同乘电梯时,该团的领队看出了我和其他志愿者的不同之处,”陈任梁回忆,“从他的表情中我读出了他对我能力的怀疑,但当我和其他志愿者一起顺利完成社区接待任务后,他跷起大拇指表达对我的肯定!”
走进大墙,与上海市少年管教所第二教区的失足少年们共建、联谊;到嘉兴参观“一大”会址、驻沪海军国防基地,观摩全国残疾人坐式排球男女冠亚军赛……残疾人大学生在联谊会组织的一次次活动中开阔视野,融入社会。
韩晓蓓 过年不忘构思修改会标
付出的快乐,远大于索取。这是残疾人大学生们的人生感悟。联谊会这样的交流平台,让他们有更多机会一展所长,体验付出的快乐。
联谊会想做一个正式会标,学设计出身的聋人大学生韩晓蓓接到委托,她特别认真,过年也不忘再三构思、修改,最终设计出让大家认可的会标。如今,她已被推荐到一家大公司上班,但对联谊会的事还是很热心。联谊会的其他会员也和她一样。今年迎春活动,正赶上申城第一场大雪,但大部分会员还是顶风冒雪赶来。
在区残联等部门的支持下,今年联谊会还计划免费为残疾人大学生提供信息安全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开设残疾人大学生BBS网上论坛,吸引更多残疾人大学生加入“我付出,我快乐”的队伍。 (鲁雁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