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学术研究课题申报的一大思路,就是“揣摩”,“揣摩”课题设立方设立课题的宗旨、意图,课题设立方的喜好。“揣摩学术”长期发展,使学者失去了学术自由立场,造成了爱经费不爱研究的必然结果,因此必然导致大量学术研究的“泡沫化”。
几位教授朋友最近正在申报课题,坐在一起讨论,怎样填表格。讨论的话题,集中在以下几方面:选择怎样的题目,会受评委专家的欢喜?该预计取得哪些“创新点”,可投评委专家的喜好?应该组合怎样的申报阵容,表明研究实力的强大?
以上这每一项,似乎都曾经被学界批评过。比如研究课题的选择,应该基于学者们长期以来的研究方向与研究兴趣,在以前研究基础上纵深发展;学术研究还没进行,怎么可以“预测”将取得怎样的创新成果,可以写多少篇论文、获得多少项专利?如果能够“预测”的话,那还谈的上创新吗?找一个有头有脸的人,来领衔申报,实际上在具体课题研究中根本不做事,这样的申报阵容,看上去很“强大”。
但是,批评归批评,填写表格申请课题的方式,还在部分课题申报中流行,因此,按照课题设立方的要求,把表格填得充实丰富,这就成了一些教授、学者的重要工作。贯穿于整个课题申报思路中的,就是“揣摩”,“揣摩”课题设立方设立课题的宗旨、意图,课题设立方的喜好。教授朋友们将这称为“揣摩学术”。
这样的“揣摩学术”,首先使学者失去了学术自由立场,所谓的学术研究是投他人所好,而不是立足自己所长。当然,学者们并非情愿,但如果你不去揣摩、迎合,可能就得不到课题、得不到经费,不但完不成考核任务,还无法招收学生(一些大学新的研究生培养机制规定导师必须有课题方可招收研究生。)
其次,“揣摩学术”的立足点,显然不是搞好研究,而是先拿到课题、拿到经费,至于研究能取得怎样的“成果”,申报者并没有细想。所以,有些高校中流行这样的做法——“说过了就是做过了,做过了就是做好了”,填写表格,几乎成为做研究的“全部”,填得好拿到课题,一切都OK。
推动“揣摩学术”日益剧烈的,是课题设立的行政化趋向,专家、学者不能充分参与学术评价,即对于该把课题给谁,缺少学术评价的地位与声音,于是,摸透领导心思的课题设计,即便没有学术研究价值,同样可以获得课题立项,而一些极具研究价值的课题,却可能不符合课题设立方的心思,难以获得支持。
另一方面,重课题立项而轻课题管理,也造成申请课题时,可以不负责任地说得天花乱坠,包括整合相关资源、建立交叉团队,等等。所以,分析科研中的“五同”现象——论证之初“同心同德”,制定计划“同舟共济”,经费到手“同床异梦”,遇到分歧“同室操戈”,最后变成“同归于尽”——在学术界蔓延的原因,可以看到,“同心同德”、“同舟共济”的目的是课题经费,而“同床异梦”、“同室操戈”、“同归于尽”是爱经费不爱研究的必然结果。
如果任由没有学者自我学术兴趣的“揣摩学术”长期发展,必然导致学术研究失去其价值。国内学者近年来发表的论文数不断增加,在过去10年间,我国科研人员发表论文的总数排世界第6位,论文引用数排第13位,单篇论文的平均引用数排第117位。如果以引用次数看论文质量,单篇论文的质量,在145个国家中,列倒数29位。因此,“揣摩学术”不改变,国内学术难有大发展。(冰启 上海 学者)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