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在青海、安徽等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调研发现,一些中小学校图书室藏书比例远远低于教育部门规定的标准,课外读物严重缺乏,一些学校甚至没有图书室。校园图书馆建设滞后,影响了校园文化建设,也阻碍贫困地区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
一些学校藏书靠扫盲书和“文革”时期图书凑数
记者在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扎巴镇中心学校看到,该校一间简陋的图书室里灰尘厚积,柜内不少书籍竟是许多年前的科普扫盲读本。
校长史文高告诉记者:“目前学校藏书共680册,有40%是科普扫盲书,根本不适合学生阅读,放这些书是为了凑数。根据省级小学标准化要求,学校应有每个学生20本的藏书量,按全校405名学生计算,我们最少应藏书8000多册。由于经费缺乏,无法添置新书。”
化隆县教育局局长康建文告诉记者,化隆县所有中小学中达到藏书标准化要求的只有化隆一中,其他学校图书室几乎都是“空壳”。
化隆一中有学生1800人,图书室共有藏书3万多册。但是记者在图书室看到,这些藏书大部分是“文革”时期的旧书。
青海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段宏伟告诉记者,青海省目前在校小学生约52万名,初中学生23万名,小学、初中分别藏书450万册和180万册。2003年教育部确定的标准,一类小学人均藏书30册、二类小学生人均藏书15册;一类初中人均藏书40册、二类初中人均藏书25册。按此标准,差距很大。文学、艺术等素质培养类书籍紧缺,在广大农牧区,少数民族本族语书籍更是缺乏。国家每年在基础教育的投入很大,但没有校园图书建设专项经费。
记者在安徽亳州市谯城区大杨镇中心小学看到,这个学校的图书都是1996年以前购买的,近十几年来几乎没有买过图书。在这个镇的中心中学采访时,校长马德武告诉记者,全校只有1000多册图书,都是几年前其他单位捐赠的。
据谯城区教育局负责人介绍,这个区中小学大部分学校的图书室面积小、图书数量少,达不到国家的标准要求。大部分农村小学只有图书柜,放在学校办公室里。全区学校藏书大多是“普九”验收时购置的,有的是教师和学校捐赠的,这部分图书质量不高。“普九”验收后,只有部分中小学购置、补充过新图书,由于经费紧张,大部分学校没有购置过新图书。
安徽省教育厅教育装备中心副主任李强说,安徽省全省中小学图书馆建设还不理想。目前全省小学人均藏书11册,中学人均藏书14册,这与教育部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几年前,安徽省每年有100万元图书建设经费,这主要用于奖励和示范,可以说是杯水车薪。近几年,国家没有中小学校图书建设的专项经费,全靠学校和地方自筹资金。
学生心声:“我们需要课外书开阔视野”
安徽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副处长郑德新告诉记者,“普九”时,为了达标,不少学校因经费困难,只得买一些比较薄、价格低的书籍,有的靠其他单位捐献书籍充数。“普九”已经十年了,书籍损耗大,加之有的学校管理不善,藏书逐渐减少。由于国家没有专项图书建设经费,很多欠发达地区学校只能保证教师工资发放,无钱添置新书。
康建文说,贫困地区学校缺乏足够的资金来配备图书,严重阻碍贫困地区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不少学校的图书是由有关部门和单位捐赠的,还有的学校为了凑足图书册数,大量购进不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便宜甚至盗版书。
化隆一中九年级学生赵志鹏说,他很喜欢看名著,但自家没有多少钱买书。学校新书不多,平常没什么课外书看。偶尔有同学买了课外书,大家都争相传阅。同学们都希望学校能多买一些新书,帮助开阔视野。
化隆一中高三年级班主任海永珍老师说,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不少学校图书室添置的新书多是考试辅导书。一些学校在配备图书时只考虑到为学生的考试服务,而没有兼顾到学生对其他方面知识的需求。
校园图书室建设亟待加强
记者在采访中,中西部的教师普遍反映,近年在各级领导的重视下,中西部贫困地区学校校舍建设情况良好,但相比之下,校园文化建设还相对滞后,特别是图书室建设远远不能适应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
李强说,国家近年“两基”教育政策大大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在基础设施和教学设备的投入方面较大,改善了教学环境和条件。针对中小学校图书缺乏现象在贫困地区十分突出的问题,建议国家能设立校园图书建设专项资金,丰富校园藏书,按学生人均拥有图书标准,逐步解决图书不足问题。
青海省乐都县教育局局长周存云说,国家应设立贫困地区中小学校图书建设计划项目,组织社会力量开展捐书助学活动,帮助农村中小学校建立“爱心图书室”;鼓励发达地区中小学校旧书下乡活动,引导书籍循环使用;充分发挥学校图书室的作用,对图书室加强管理,对学生的读书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段宏伟认为,降低投入成本取得更多的书本普及率,发展学校电子读书室是很好的选择。花费2000元就可以建立一个电子书库,当然,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是这项工作的前提。 (记者王圣志、文贻炜)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