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我提出的关于教育工作方面的建议,如今得到了满意答复。”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刘守仁代表针对当时学校收费过高、农民子女上不起学、教育收费还能讨价还价等现象,提出了“不要把教育的收费作为一种商品交易”的建议。
今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
连续几年,教育发展和教育公平一直是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相应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教育的篇幅也越来越长。
200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只有一段总结说“教育事业迅速发展”,今后工作融合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篇章,只是笼统提出要较大幅度增加科技、教育投入。
“这次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谈教育,篇幅最长,措施也最为得力。”教育部部长周济在今年两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评价。
什么是教育公平?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所所长劳凯声这样表述:教育公平就是表现在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机会不受损害。
毋庸置疑,中国教育最薄弱的环节在农村,教育不公的重灾区也是农村。城乡教育之间的巨大差距曾让一批参观城市示范高中的农村教师落泪。
实现教育机会均等的前提是增加教育投入,于是,代表委员对教育的关注首先体现在呼吁增加投入上,尤其是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上。沈士国委员每年都要提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因此有个“4%专业户”的称号。
之后,国务院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央财政和国债资金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主要用于保证中西部农村教师工资发放、中小学危房改造、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和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2004年,温家宝总理首次作政府工作报告。他说:“2004年,为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2400多万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温总理还表示,从2005年起,免除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费、杂费,并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
2006年,我国全部免除了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让近4900万中小学生受益,平均每个小学生减负140元,初中生减负180元。西部地区的许多辍学孩子重新回到了学校。2007年,免费义务教育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1.5亿农村娃将从中受益。
伴随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增加,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教育的表述越来越多,更多的教育问题进入代表委员的视野,代表委员对教育问题尤其是对教育公平的批评和讨论越来越激烈。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教育腐败、择校热、农民工子女上学等等热点话题都出现在两会上。
4年来,代表委员的鼓与呼不断得到政府回应,中国的教育环境正在逐步转变。
200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学生和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上学困难问题,让每个孩子都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
2006年9月1日起施行的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明确了“国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提出了教育的新目标:“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都能上好学”。
教育界人士评价,“让所有孩子都‘上好学’”找准了当前教育的痛点,因为当前教育发展的突出矛盾是,优质教育资源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
“我老家那个村小学原先有68个孩子,现在只剩28个了,关键是教师质量差。上得起学,我们已经初步做到了;但要上好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赵郭海代表说,“没有好老师,孩子们上不好学。”
优质教育资源首先表现为优秀的师资。今年两会上,农村教育的师资问题成为又一个教育热点话题。对此,政府已经开始着手解决,师范生免费教育无疑是一个风向标。
长期关注教育公平问题的朱永新委员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评价:“教育不公平现象在近两年内已经开始好转。”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20年前,这句话刷在墙上。如今,这句话正一步步落到实处。可以想见,让中国的孩子都可以平等地享受优质教育,依然会是下一届代表委员参政议政的重心之一。(郑燕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