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称取消房贷优惠不会一刀切
北京各家银行首套房贷优惠利率仍为8.5折;针对首套房优质客户,交行或可7折
本报讯 (记者苏曼丽 赵谨 李媚玲)在深圳传出部分银行首套房利率提高至基准利率的1.1倍之后,记者昨天对北京多家银行进行全面调查发现,北京的银行目前仍执行首套房利率8.5折优惠的政策规定,有条件的7折优惠仍然存在。
记者昨天分别致电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深圳发展银行,这些银行都表示目前首付三成以上的首套房房贷,都可以申请基准利率的8.5折,但这并不是说所有首套房客户都能8.5折,也需要考虑到客户端资质。民生银行客服表示,还没有收到取消8.5折优惠的通知。
交通银行客服昨天对记者表示,首套房若是优质客户还能享受7折优惠,优质客户由贷款网点判断,主要是看客户在其他银行的贷款及还款情况,以及客户信用卡还款记录等。
记者本月初从交行了解到的情况是,沃德财富高端客户购买首套房,最低可享受基准利率7折优惠。对于首套房是通过链家中介购买的二手房的客户,信用没太大问题的情况下可享7折优惠。
2011年伊始,各地传来房贷利率优惠取消的消息。自上周起,深圳地区的银行陆续将首套房贷利率提高至基准利率,甚至有部分银行将首套房利率提高至基准利率的1.1倍。在南京,已有民生银行、深发展、中信银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等六家银行取消首套房贷8.5折利率优惠,现按照基准利率执行。
针对媒体曝出工行在深圳取消利率8.5折优惠,工行总行相关人士表示,总行应该不会发文要求取消8.5折优惠,但银行的房贷都要配合各个地方具体的调控要求,基本不会搞一刀切。
- 算账
利率优惠取消相当于“被加息”4次
本报讯 (记者苏曼丽)对南京、深圳等地的购房者来说,取消利率优惠无疑大大增加购房成本。如以利率8.5折上调至基准利率计算,购房者相当于被加息4次。
去年两次加息后,5年期以上贷款基准利率上调至6.14%。如首套房贷可享8.5折,那么贷款利率可低至5.44%。从8.5折到基准利率,对于贷款5年以上的人来说,相当于利率从5.44%涨至6.4%,相差近一个百分点。假设基准利率每次提高0.25个百分点,相当于“被加息”4次。
以首次购房贷款100万元还20年来计算,如申请到8.5折利率优惠,则利息为64.2万元左右,月供6845.03元。如果不享受利率优惠,则需支付利息77.5万元,月供7396.98元。享受7折优惠与不享受任何优惠相比,利息款多出约26万元,购房者因此每月要多支付1000多元的月供。
- 楼市情况
年初成交量明显上涨
本报讯 (记者苏曼丽)北京房地产交易管理网数据显示,截至18日,楼市住宅总成交量达到了17928套,同比2010年同期上涨了59.2%。其中期房住宅达到了4657套,现房住宅达到了1469套,二手房住宅达到11802套。根据中原房地产提供的数据,二手房同比上涨幅度达到了91.4%。
北京中原研究总监张大伟认为,出现年初成交量明显上涨主要由于去年底部分银行贷款收紧,在年初的局部放松促进了成交量的明显上涨。其次,市场担忧部分新调控政策出台,特别是对利率优惠幅度的上调。他认为,调控可能会出台的政策是将二套房利率上浮三成,将一套房利率恢复成基准利率或者1.1倍以上的利率。这都促使最近成交量可能继续上涨。
他还表示,目前抄底心态明显,市场明显认为春节后价格还会再涨,而且通货膨胀的趋势依然明显。购房保值升值的成为最近市场主流。
- 机构观点
北京中原:北京或执行更严利率政策
北京中原研究总监张大伟则认为,贷款政策可能全面严格实施。
他表示,目前房价调控效果不明显,虽然已经抑制住了房价过快上涨,但是因为上涨的基础过高,虽然上涨的比例较低,但是上涨的绝对值依然很高。此外,2011年的信贷供应肯定将明显减少,在2010年7.85万亿的信贷供应下,楼市非常严厉的调控政策起到的效果不明显,预计在2011年调控肯定会继续收紧。同时,作为调控政策执行最严格的城市,预计北京将很可能也开始执行更加严格的利率政策,而在保障房大量供给下,预计2011年北京的楼市调控将见到更明显的效果。
(苏曼丽)
我爱我家:北京现有优惠不会取消
我爱我家和伟嘉安捷认为,北京绝大多数银行并没有取消针对首次置业者的房贷优惠的打算。
伟业我爱我家集团副总裁胡景晖表示,国家近几年来多次宏观调控的精神都是要保障自住型的首次置业人群,今年的调控也不例外,仍将是坚决打击投资投机炒房客,尽可能的给予首次置业的合理购房需求以更多的优惠待遇。
如果取消房贷优惠,还可能导致很多首次置业者不再买房了,而转向供求矛盾已经非常大的租赁市场,去年北京租金涨幅已达15%,如果今年再有更多的买房需求涌向租赁市场,那么今年的租金也将势必大幅上涨,会造成更多的人生活成本高涨。
(张家齐)
参与互动(0) | 【编辑:朱鹏英】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