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几天前的10月31日,全球人口突破70亿大关,在发布2011年人口状况报告时,联合国人口基金执行主任奥索蒂梅欣表示,人口老龄化难题和文化素质不高、性别比例不均衡等问题一样,将会带来一系列复杂的社会问题。
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自1999年步入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阶段以来,我国的养老问题已经逐渐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以房养老”作为一种解决养老问题的方式,屡屡被提及并引发争议。
中信银行北京试水养老按揭
近日,“以房养老”再度进入人们的视线。10月9日,北京中信银行相关负责人率先宣布发行“信福年华卡”,试水养老按揭。
养老按揭多重限定
简单来说,“以房养老”即指老人将自己的产权房抵押或者出租出去,以定期取得一定数额养老金或者接受老年公寓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常见的模式为“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以及“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
根据此前的公开消息显示,北京中信银行推出的该项业务,要求养老按揭的借款人为养老人本人或法定赡养人,养老人本人须年满55岁,法定赡养人须年满18岁。
此外,该项业务要求申请者至少须有两套以上住房,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10年,这与国外的以房养老模式中直至老人去世前均会提供养老贷款的方式有着明显不同。
中信银行的客服人员则称,中信银行信福年华卡分为金卡和白金卡,办理该卡时至少要保证卡内预存5万元以上,“该业务主要就是针对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中老年客户。”
业务推行谨慎保守
11月1日,在位于广渠路的中信银行某支行,记者向银行个贷业务员咨询时了解到,该支行目前暂未接到总行下发的相关通知。
“有关这项业务的具体文件暂未下发,目前我们暂时不方便向您解释相关细节问题”,该业务员表示。他向记者提供了一份“中信银行信福年华宣传册”,根据上面的介绍,中信信福年华卡是为中老年客户度身定做的专属借记卡,客户可以用自己或子女的房产作为抵押,向银行申请贷款用于养老用途。养老贷款采取分期发放的方式保证客户按月获得养老金,客户则需要通过分期还本付息的方式来还款。同时,中老年客户还可以和子女作为共同借款人申请该项贷款。
该业务人员向记者透露,自10月9日北京中信银行宣布开展此项业务以来,记者是第一位向他咨询相关问题的客户。
记者随后致电中信银行西单支行和中信银行总行营业部,得到的回复均是“尚未接到办理该项业务的细则通知,有关咨询问题暂时无法答复”。
以房养老遭遇现实瓶颈?
对于中信银行此次推出的“信福年华”卡,金融问题专家赵庆明认为,由于这款养老按揭产品的最长期限不超过10年,因此是有别于实质意义上的以房养老的,“严格来讲,这应当算是针对中老年群体的抵押贷款。”
试水产品处境尴尬
事实上,仅仅10年的贷款期限和“55岁以上”、“至少拥有两套房子”、“按月向银行偿还利息或部分本金”等规定,令这项业务变得有些尴尬。
从经济能力角度来讲,倘若申请人名下已有两套房子,说明他已经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在这样的前提下,似乎没有道理不花自己的钱而去申请养老贷款。即使是除了两套房外别无所有,也完全可以变卖其中的一套房子用于养老,无需辗转与金融机构打交道。
从贷款年限角度来看,倘若申请人55岁时便成功申请到了养老贷款,10年之后,65岁的老人将面临要么一次性偿还剩余本金,要么对房屋进行处置的艰难选择。根据统计,我国居民平均寿命为71岁。这意味着从65岁直至去世,老人的养老问题将可能成为另一个难题。
实操层面限制重重
不少业内专家直言,“以房养老”对于解决社会难题的现实意义不言而喻,但是在现实操作中却面临着不少难题。
首先是房屋产权的问题。与西方国家不同,我国现有的制度下房屋产权为70年,《物权法》中对于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期期满后的情况,只以“自动续期”四个字表述,而对于续期时限、续期费用和如何续期等具体问题却未提及。没有法律政策作为依据,不少存有“以房养老”构想的金融机构和个人为此望而却步。事实上,这也是“以房养老”屡遭争议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次是盈利问题。金融机构毕竟不是慈善机构,在推出“以房养老”业务时也将不可避免地考虑到收益。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业内人士对于短期内的楼市走势尚且无法完全看清,几十年后的情形更加难以明朗。产权风险和房屋贬值风险催化了金融机构和个人患得患失的心理,增加了以房养老的难度。
传统观念难以逾越
在传统观念中,“养儿防老”天经地义,“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女耕”的想法更加根深蒂固。对于中国的老年人来说,一辈子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大半投在了房产上,“以房养老”虽然能够为他们提供养老贷款,但是房产最终将被金融机构收回而不能留给子女,同时还要在养老院颐养天年,不能享受儿孙满堂、子女绕膝的快乐,这令他们在情感上难以接受。在采访中甚至有人提出,“与其为了花养老贷款而让银行拿走自己的房子,倒不如干脆趁早卖掉房子,花自己的钱。”
老龄化社会寻求突围之路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12年来,老龄化速度越来越快,近几年我国老年人正在以每年860万的速度持续增长。
愈发汹涌的老龄化现象
“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出现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从2011年到2015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1.78亿增至2.21亿;老年人口比重将由13.26%增加到16%;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将达2500万,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将达4000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9.5%,城乡老年空巢家庭数量将进一步增加。
2025年老年人口将达到3亿,2033年将达到4亿,2050年前后将达到峰值4.8亿,届时每三个人就有一个是老年人,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诸多“4+2+1”模式的家庭,将面临因养老而带来的经济问题和时间问题。
以房养老呼唤政策支持
在种种数字压力面前,政策层面不断释放出积极的信号。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贺强在接受晨报记者采访时就曾表示,人口老龄化趋势进一步加剧,应该鼓励商业银行发展“养老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业务”,即“以房养老”。
9月底,在全国政协举办的“大力发展我国养老事业”提案办理会上,以房养老问题被重点提及。
10月21日,北京市在《“十二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中,明确鼓励金融企业及管理部门开展“以房养老(住房反向抵押贷款)试点业务”。
10月27日,国土资源部副部长 小苏公开表示,住宅用地70年所有权不会影响到以房养老的计划。后续的产权续期问题值得研究,这不是国土资源部能够单独决定的,也不是财政部或者法工委能够单独决定的,需要整体研究。
尽管此前有熟悉《物权法》的学者透露,目前距离第一批70年产权到期尚有些年头,但在养老问题日益突出的当下,似乎不宜将明确产权续期细节问题的时间一再后推。毕竟,只有白纸黑字的法律条文才足够令金融机构和个人安心,也只有政策上的强力支持,才能令以房养老事业突破瓶颈,获得实质性的进展。(记者 束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