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晚,温州两动车发生追尾事故,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救援工作基本结束后,社会各界的目光再次聚焦到如何赔偿的问题上来。
目前,已有多家保险公司完成了对“7·23”事故出险客户进行赔付。然而,过低的保额,很少的保障,暴露出现在保险业“轻保障重投资”的畸形现状。
多家保险公司对出险客户赔付
从理赔情况来看,中国人寿已经核查确认“7·23”事故出险客户20人,其中受伤14人、身故6人,共涉及保额103.5万元。中国平安确认“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中伤亡客户23人,预计涉及赔付金额84.1万元。
太平洋保险已查到17名客户信息,其中6人已确认保单信息,2人失踪。已向其中一名投保“安贷宝”小额贷款意外险的遇难客户受益人给付20万元。
泰康人寿累计确认出险客户8人,已向其中1名出险客户的家属预付1.5万元理赔款,该客户投保的是个人住院医疗等保险,预计涉及理赔金额10万元。新华保险已确认客户5人,1名身故客户受益人给付赔款约3.4万元。
身故保户缘何只赔付3.4万元
值得关注的是,1名身故客户受益人给付赔款仅为3.4万元,为何赔付金额如此之低?原来,这位身故客户购买的是一款银保分红险,三年所交保费约三万元,而此次获得的赔款仅比其三年所交保费多出了几千元。
记者了解到,如今购买这类保障功能极低的分红险产品的客户越来越多,这种保险理赔金与客户所付保费几乎就没有多出多少,差不多就是简单的存单返还。目前分红险已成为国内保险的主业了,截至今年上半年,占比已升至91.6%。
“现在消费者买保险,寿险考虑的是收益有多少,而保险业务员也投其所好地卖力推销分红险,只强调收益部分,而忽略保障内容。”多年从事寿险销售的贾女士说道。
寿险市场难觅纯保障类保险
事实上,保险的基本原则是投最少的钱,购买最大的保障,但市场上五花八门的保险产品却远远抛弃了保障功能而追求“高收益”。
按照简单的保险组合,一个年轻、健康的成年人如果要替自己购买10万元左右的保障,一份意外险加一份重大疾病险就足够了,每年的保费估计在2000元左右。但是,目前市场上上千种保险产品,却发现这种最基础的保险类产品乏善可陈,投保10万元额度的保险每年花费至少三四千元。
多数健康险、意外险都承诺到期给付和分红,事实上,经过长达20年或更久的时间,到期以后的现金实际价值已远远降低,承诺的每年不到数百元的红利更是微不足道。一个成熟的保险业内人士给自己买保险,会把50%以上的投入放在基础保障类产品上。
购买保险应该回归保障本质
今年,随着央行的多次加息,以及5年以下的超短期分红险种被叫停,现有分红险对应的银行产品,利率已基本与统计部门公布的月CPI持平,达到了5.5%的高点。
根据保监会规定,分红险收益达4%为低档红利,5%为中档,6%为高档。而2010年仅3成到期分红险达到4%低档红利,因此个人购买寿险应逐渐回归保险“保障”的本质。
“保险就像一个金字塔,最下面的那层就是保障,它解决的是人们最基本的需求,只有把这层做结实了,才可能往上面搭建。”中国银行和平支行理财师林铁峰认为,投资保值等业务是寿险的延伸业务,在收益率方面具有较大可变性,而对意外死亡、重大疾病等基本生存的保障才应该是每个投保人的“第一张保单”。本报记者 高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