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平安主营业务强劲增长 寿险偿付能力将大幅提升

2011年10月27日 09:3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资料图  

  中新网10月27日电 10月26日晚,中国平安三季度业绩报告“新鲜出炉”,尽管今年以来资本市场一直呈现低迷态势,寿险行业整体增长速度放缓,但是中国平安前三季度主营业务仍然保持稳健增长,同时由于首次并表深发展,平安总资产突破2万亿,银行利润贡献占比大幅提升至1/3,其综合金融架构下利润来源更趋稳定。

  主营业务逆势强劲增长

  报告显示,在市场整体处于弱势的环境下,平安主营业务仍保持强劲增长,今年前三季度平安的保险业务收入为1599亿元,同比增长32.95,平安产险前三季度实现保费收入615.86亿元,同比增长35.5%,远超同业,截至9月30日,中国平安实现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人民币145.19亿元,同比增长13.8%,并且总资产较2010年末增加86.9%至人民币21894.10亿元,跃上2万亿平台。

  值得关注的是,这是中国平安与深发展并表后首次披露经营业绩,若剔除因并表深发展产生的19.52亿元一次性会计处理影响,平安集团前三季度实际实现净利润164.71亿元,同比增长29.1%。

  今年以来,保险业增长动力减弱,行业业务普遍发展不理想,银保新规带来的政策风险,加息周期导致的利率风险,资本市场持续低迷引发的投资风险和保险营销员增员困难等诸多因素交织,保险行业面临着巨大的保费增长压力。

  保监会数据显示,1-7月全国寿险业保费收入同比增长仅为11%,相比2010年同期超过30%的增速,寿险业遭遇到多年未见的增速放缓。

  但前三季度,平安寿险却出人意料的实现了业务规模和代理人数量“双增长”。平安三季报披露,今年前9月,平安寿险实现总保费收入人民币939.46亿元,同比增长32%,其中盈利能力较高的个人寿险业务实现总规模保费1263.48亿元,同比增长25.0%,与此同时,平安寿险前三季度个险代理人数量也保持持续增长,较上年末增加3.6万名至48.9万人。

  拟再度增资满足业务发展需要

  除核心业务发展情况外,平安集团及其子公司的偿付能力也一直备受关注。根据平安三季报,平安寿险第三季度已成功完成40亿的次级债的发行,此外平安集团给平安寿险增资50亿也已经在本月获得监管部门的批准。同时在26日公告的董事会报告中,平安披露拟再向平安寿险增资50亿,此项计划正在监管审批过程中。

  近期如此密集、总额为140亿的资本补充无疑将大幅提升平安寿险的偿付能力。“前三季公司主营业务强劲增长,寿险发债和两次增资计划均是为了满足未来业务发展需要。”中国平安有关人士向记者表示。

  截至2011年6月30日,受业务发展、资本市场波动及股息分配的影响,平安寿险的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58.1%,较2010年末的180.2%有所下降。虽然此数字仍处于监管认可的健康水平,但逼近150%边缘。据多家券商测算,由于三季度资本市场大幅下跌,导致保险公司资产公允价值下降,从而使保险公司实际资本面临萎缩,估算产寿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均下降20%以上。

  申银万国证券亦认为,平安寿险和国寿截至三季度末的偿付能力充足率预计均已降至150%以下,而业务发展仍将持续消耗资本,未来面临融资压力。国泰君安分析师彭玉龙表示,平安人寿发行次级债和增加注册资本金属于该公司补充资本的一揽子计划,符合预期。发债加增资,平安人寿偿付充足率将大幅提升。

  此外,分析人士认为,偿付能力的下跌是暂时的,主要受资本市场短期波动影响,两度增资,在大幅提升寿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平安集团整体偿付能力短期不会受影响。一方面平安集团资本实力雄厚,今年3月,平安已通过H股定向增发募资近200亿港币,虽然平安宣布拟向深发展增资的150-200亿,但估计只能在两行吸收合并完成后,监管部门才能对新法人主体进行审批,以目前来看,这笔资金在6-8个月内还在平安集团的账上,集团层面的融资需求不见得很紧迫。此外,在综合金融架构并趋完备的情况下,平安自身利润滚存的资本补充能力很强,在首次并表深发展之后,随着银行利润贡献占比大幅增长,集团对寿险公司分红的依赖将会降低。

  平安三季报数据显示,与深发展并表后的中国平安银行业务成为一大亮点——截至9月30日,平安的银行业务总资产规模近1.21万亿元,为集团贡献利润53.22亿元,其利润贡献率占到平安集团的1/3强,显示出综合金融平台下中国平安的利润结构更趋于均衡。

  近日,巴克莱资本分析报告指出,在经过对平安经营状况评估后,他们认为平安的业务水平超越同业,财务水平稳健,在未来中、短期内,资本情况将保持在令人满意的水平。(中新网金融频道)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曹慧敏】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