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思想文化多元、多样、多变的时代,人人手握“麦克风”,表达各自的诉求。作为执政者,必须改变管治思维,打通民意传递的管道,扩大民意容量,自觉接受监督
■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借舆论监督改进工作,是这片改革开放热土的品格特质,是广东引领风潮的特有精神禀赋。从省委书记、省长开始,广东官员支持监督、欢迎监督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广东的舆论监督已经形成一个明确的路线图:以政治自觉推动官员善待舆论监督,以制度安排约束官员接受舆论监督,以整改实效引导官员善用舆论监督,进而在各方的良性互动中走向善治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率5位省委常委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他的一句“为什么领导可以骂娘而群众不能骂娘”成为名言,道出了广东能听批评、善听批评的真实社会生态。
在交流中,汪洋还提到“一举成名”的16岁学生哥陈逸华。今年4月以来,他多次发帖并在地铁口举牌质疑广州地铁斥资数千万元全面翻新改造地铁一号线,让地铁公司一周之内三度回应,并主动约谈。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在良性互动中寻求“善治”》,称赞“举牌哥”事件是“权力”尊重“权利”意识提高的表现。
几天后,人民日报再发评论肯定闻过即改的深圳市住建局。该局曾因发文规定大运会期间“禁止农民工上访讨薪”,引来各界猛烈批评;又因迅速回应、公开道歉并撤回文件而受好评。人民日报的评论认为,这不仅体现了特区的城市精神,也有效维护了地方形象。
几天之内,人民日报两挺广东,激起了人们对“善治广东”的期待。
舆论监督打开“民意容量”
“广州欢迎你批评!”这是南方周末报道广州筹办2010年亚运会时所用的一个标题,反映了广州亚运的一个突出特点,也透出自信、开放、包容的广东气象。
广州筹办亚运以来,一直有各种批评意见。BRT工程、“穿衣戴帽”、换花岗岩石板等,争议不断。甚至距开幕只有一周时,市民还在批免费“惠民”政策导致地铁爆满,“迟早要出人命”。经过认真调研,有关部门向公众道歉,取消免费公交,改发交通补贴。
当时,不少人为广东捏一把汗,担心这样办亚运能成功吗?主持过北京奥运、上海世博有关节目的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就说,过去办大事,尽量都说点悦耳的话,广州天天都能见到批评,令人惊讶。
但有识之士认为:在媒体上见不到批评意见,不等于没有不同意见;相反,批评不断见诸报端,正是开放包容的体现。果然,“口罩男”等草根明星与政府良性互动,一系列有关亚运会的争议得到较好解决。事后人们总结亚运精神,都漏不掉“和谐包容”这一条。
在这个思想文化多元、多样、多变的时代,人人手握“麦克风”,表达各自的诉求。作为执政者,必须改变管治思维,打通民意传递的管道,扩大民意容量,自觉接受监督。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作为省委机关报的南方日报,舆论监督已趋常态化。今年5月5日,南方日报推出《珠三角绿道网,建好还须管好用好》,披露刚投入使用的珠三角绿道在管理、运营、维护等方面存在诸多缺位。5月17日,又报道“双到”扶贫中存在驻村干部不驻村、走过场的问题。
读者阅后,连呼过瘾。殊不知,这背后有汪洋的大力支持。关于绿道的报道一出街,汪洋就在报纸上批示,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对待存在问题,举一反三,管好用好绿道。关于“双到”扶贫的调查报道推出后,他又作出批示,肯定用新闻监督促进扶贫开发工作,做了一件党政部门无法做到的事情。汪洋要求把南方日报的调查、评论印送各市党政主要领导,推动“双到”扶贫工作。
人们记得,汪洋2007年一到广东工作,就倡导继续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他反复强调要善于听取批评意见,推动工作改进。2009年,南方日报纪念创刊60周年,汪洋视察南方日报社,鼓励媒体拿起批评报道的武器,为广东科学发展鼓与呼。他还为南方日报记者打气,说如果因为批评报道遭到打击报复,可以直接找他撑腰。去年在一个培训班上,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要给舆论监督撑腰壮胆、鼓劲打气。
省委书记的支持,让媒体的舆论监督更上层楼。最近,羊城晚报、广州日报报道市民追问“1.5亿元光亮工程可行性”,南方都市报报道政协委员追查政府39号文去了哪里,新快报批评珠江新城APM全线营运刚半年“9个站就有5个漏水”……
在这当中,网友批评、纸媒监督、市民讨论、民意合成、官方互动成为常态,广东的“民意库容”不断扩大,问题也在和谐的“监督合围”中迎刃而解。
舆论监督推动对话善治
为什么是广东?当人们为广东努力以舆论监督推动社会善治而振奋时,这个问题自然产生了。
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借舆论监督改进工作,是这片改革开放热土的品格特质,是广东引领风潮的特有精神禀赋。从省委书记、省长开始,广东官员支持监督、欢迎监督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事实上,批评与自我批评一直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毛泽东曾强调“让人讲话,天不会塌下来”,邓小平也说“七嘴八舌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所以中央反复强调“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监督政府”。
推进改革开放、科学发展,前无古人,我们没有现成经验可用,只能艰苦探索。这就需要舆论监督,以少走弯路。
一条淡水河静静流淌,穿过深圳、惠州。十多年的跨界治污,成效甚微。与之类似的还有流经深莞惠的石马河。2009年起,南方日报集中火力,连续曝光跨界治污扯皮问题。省人大常委会召集相关市领导坐下来协商。汪洋和省长黄华华要求深、莞、惠三市痛下决心,联合治污。今年5月11日,珠三角转型升级讲评会开到东莞、惠州。站在东江、西枝江的交汇处,汪洋把三市主要负责同志召到一起,就治污“秋后算账”。他对随行的记者说:“媒体的长期关注发挥了舆论监督作用。希望你们继续关注跨界河流污染问题,既报道治污已取得的成绩,也曝光那些造成污染的行为,提高公民的生态环保意识,推动跨界河流污染联合治理。”
广东的党政领导除支持、欢迎舆论监督外,还努力把平视的眼光投向意见主体,在平等对话中寻求社会治理的公共智慧。大至广州地铁维修,小至小区车位安排,都凝集着利益攸关个体的智慧。这也是广东适应新形势,创新社会管理的新探索。
在这里,我们看到汪洋、黄华华一次次接受网友当面“拍砖”,惠州市委书记黄业斌的“斌哥微博”、河源市委书记陈建华的“华哥信箱”一次次回应网友关切,广东公安、广州交警等政府部门微博一次次解决群众身边的一个个问题……
在这里,我们看到意见主体更加多元,从过去的明星代表、明星委员扩大到“口罩男”、“举牌哥”等草根人群,甚至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开始积极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中。他们从报纸走向网络,从府院走向民间。而政府的回应更加快捷、整改更加高效,“4小时黄金时间”已经成为微博时代官员们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共识。
在这里,一个善治社会的生动形态已经初现。
以机制创新保障舆论监督常态化制度化
舆论监督能得到实现,不能仅靠官员的开明与自觉,更要有一套刚性制度加以约束。广东正在推进机制创新,探索舆论监督的常态化、制度化。
首先,将接受舆论监督纳入政绩考核,拒绝监督将严肃处理。
去年广州出了一个不受理市民业务的“咆哮哥”,被严肃处理。最近,又有一名“咆哮警”步其后尘。市民区伯看到一警务用车接小孩放学,说了一句“公车私用何时了!”便招来破口大骂。媒体报道后,批评如潮。广州市公安局迅速责成“咆哮警”书面检讨,登门道歉。
为了更好地接受舆论监督,《广东政务公开条例》划出一道道红线:不按规定履行政务公开义务,造成严重后果的;公开内容不真实、弄虚作假的;监察机关督促纠正而拒不改正的;对投诉人、调查人员打击报复的……都将给予行政处分。
接受舆论监督的硬约束,加上舆论监督对改进工作的推动,使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尝到了舆论监督的“甜头”,开始主动找监督,甚至奖监督。在粤西的廉江,群众对机关作风的举报和投诉,只要查证属实均给予奖励,最高奖励1万元。在珠三角的佛山,为了防止“工程上马,干部下马”,也欢迎媒体监督,给予奖励。
广东还建章立制,为舆论监督创造条件,保障媒体的合法采访权。最近,广东省委出台《关于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发挥舆论在维护群众利益中的监督作用,通过各种新闻媒体接受群众监督,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建立健全舆论监督的相关法规,推动舆论监督法制化、规范化、有序化。
如今,省委、省委工作部门和各地级以上市党委都设立了新闻发言人。广东规定,对于媒体包括境外媒体提出的采访要求,如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推诿。广东支持各单位开微博,与公众互动。各厅局设立网络发言人,第一时间回应热点关切,接受社会监督。
广东各地也展开探索。东莞出台专门意见,要求领导干部“支持媒体采访”,不得干扰和阻挠记者正当的采访活动,24小时内必须对媒体正当的采访要求作出答复,同时加大对侵害记者合法权益行为的追究。
对舆论监督最大的支持莫过于监督办理制度化。这对监督者而言,是回馈和支持;对被监督者而言,是引导与约束。广东探索建立了一系列制度,对舆论监督意见定期交办、限期办结。
2008年,肇庆的代课教师龙剑喜在网上发帖直陈代课老师的窘境:“守夜一晚上补助1块钱,一天只吃4块钱,一周要上22节课……工资仅有450元,难道代课教师就不算用人单位的工作者吗?”他不是上访,不是投诉,但反映的问题如一把利剑刺痛了当政者的心。汪洋看到后,指出帖子“血淋淋”,必须研究解决代课老师问题。当年9月,广东公布“代转公”方案。截至去年底,全省已有4.9万名代课教师得到妥善安置,占原代课教师总数的83%。
当网友不满足于提出的批评与建议有人听,更希望有人办时,“网友集中反映问题交办会”于2009年应运而生,广东的网络问政由此升级为网络施政。在今年2月的第五次集中交办会上,就有168宗信访件得到批办。集网上信访、手机信访、电话信访于一体的“广东网上信访大厅”也即将试运行。
目前,广东的舆论监督已经形成了一个明确的路线图:以政治自觉推动官员善待舆论监督,以制度安排约束官员接受舆论监督,以整改实效引导官员善用舆论监督,进而在各方的良性互动中走向善治。
专家指出,广东在舆论监督、官民互动上的持续探索,将极大地提升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提升社会成员的公民意识和参与水平,促成一个善治社会的形成。这将是广东这片热土继杀开血路、探索市场经济之后,为中国作出的又一个贡献。(记者 段功伟 陈枫 雷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