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这个香港90后青年有话对你说
【自述】
“我是黄晞华,出生在香港,是一个典型的香港长大的90后。最近在香港发生的一系列暴力活动,让我和我的伙伴们觉得,应该站出来发声、应该为香港做些什么。同时,我们也想通过这样的发声,让同我一样爱香港的香港青年倾听彼此的声音;也让同样关心香港的大陆青年朋友们知道,香港青年,有更多的样子。”
事实上,6月以来,从事社工行业的黄晞华一直努力与走上街头的年轻人交谈,即使有人会粗鲁地回他“滚”。
Q:你认同最近在香港发生的暴力活动吗?
A:不认同,爱香港有很多种方式,但暴力绝不是其中一种。我身边也同样有一些志同道合的香港青年,我们认为,无论问题是什么,沟通才是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它从来都不可以被放弃。
Q:你去参加过最近发生的事吗?
A:为了了解大家的诉求到底是什么,我和志同道合的伙伴们一起,参加过香港各界人士举行的“反暴力、救香港”集会,去帮忙在集会结束后收拾垃圾。第二天,我们在反对派游行之后,也同样去街上收拾垃圾。每一次,我们都会争取跟现场参与集会或者游行的人进行沟通对话。
Q:你对内地的了解有多少?你认为跟你年龄相近的年轻人对内地的了解多吗?
A:随着年龄长大,我对于香港的爱越来越深,我对于我自己的中国人身份认同从来没有改变过。我出生在一个爱国家庭。我奶奶的老家在顺德,从小我们家就经常回内地探亲旅游,我自己去过北京、上海、宁夏等等地方。
我大学是在位于广州的中山大学读的,研究生又回到香港中文大学。我一直都保留着对国家的爱护、亲近和好奇的心,和中山大学的学弟学妹,甚至来港读书的内地同学都一直有保持联系,对内地的了解从来没有中断过。但我的经历在我身边同学们当中是少数。同年龄的香港青年,相比起我来说,对内地的了解会少很多。
Q:你怎么看待最近发生的事?
A:这次我最让我痛心的是,一些青年,他们面临很多困境甚至不幸,他们对现在的社会越来越不满,这种不满的情绪通过网络蔓延开去,他们看不到前路,看不到未来。我认为,他们困在了一个绝望的情绪当中,如何引导他们放弃暴力,重建和政府和社会的互信,走出低谷是止暴制乱过程里面很关键的部分。
Q:在你同龄的青年里,你们成长过程中,对祖国有哪些记忆是最深刻的?
A:我是90年出生的,经历过很多大事。97年香港回归,我记得很清楚,深夜我和爸爸一起在客厅看电视,看见英国旗帜降下、国旗升起,那个瞬间一直记到现在。汶川大地震,许多香港人的心真的紧紧牵挂,不单是我们学校,全港所有中小学都有筹款活动。08年奥运的时候,大家爱国情绪特别高涨。奥运比赛直播时,我当时在外地游学,站在商场的电视前看了很久,心情非常兴奋和激动!那是作为中国人而感到的骄傲!
Q:你和你身边的人面对最近发生的事,会出现意见不一致的地方吗?
A:有,不光是曾经的同学朋友,连家庭内部的亲人也一样会有矛盾。我爸和我姐姐对于最近发生的事就是持完全不同的观点,他们现在已经完全不会提及这类话题。身边也有朋友和家里因为最近的事而关系变得很恶劣。
最近的事造成了很多家庭内部关系的伤痕和撕裂。就算成长经历一样,但是对问题的看法始终会跟一个人的性格和遭遇都有关。
国家和社会不可能没有缺点,但是我选择接受这一点,再基于此去努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自己的国家、自己生活的城市变得更好,这是我觉得应该做的事。
【延伸阅读】
在采访过程中,黄晞华可以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几乎听不出香港口音。在中山大学,黄晞华度过了和内地学生别无二致的大学四年:和五个室友挤在一个集体宿舍,加入校园广播台,参加模拟联合国比赛……
进行很多对话之后,黄晞华直言,与他同龄的香港青年过早地背上了重担:年轻人被高房价、高物价绑架,然而工资却跑不过通胀……
黄晞华承认,年轻人是脆弱又敏感的一群人,最渴望声音被听到。在社会撕裂、敌视情绪碰撞的大背景下,拒绝暴力的年轻人或保持沉默,或离开香港,但黄晞华和朋友们决定站出来,架起一条沟通的桥梁。
8月初,黄晞华和一众好友成立了一个青年政团,旨在坚持“一国两制”和香港基本法,提供青年发声的平台,通过调研社会议题,让各方听到青年的声音,让香港各界能理性沟通。
黄晞华说,在香港出生、成长,在内地度过自己的大学时光。正是有这样的生活经历,他更觉得有义务让两地青年相互理解,希望内地青年和香港青年能有更多机会坐下来、谈一谈。他认为,爱香港有很多方式去做,也有很多形式去表达。但暴力绝对不是应该有的一种。“当我们拿着武器的时候,我们是没办法拥抱彼此的。我很希望大家都能够停止暴力,重新开始真正的沟通。”
记者:宋玉萌、朱宇轩
视频:毛思倩、赵瑞希、黄国保
摄影:李钢
统筹:王靖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