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全部住在校内,学校必须按规定提供住宿”。这种“中国特色”的高校管理模式曾经让其他国家的大学生十分羡慕。那么,海内外高校的宿舍管理究竟有着怎样的不同?
近日,广州大学华软学院的师生们赴港对此进行调查发现,两地在住宿管理上存在极大的差异,于是师生们发出呼声,内地高校能否学习香港高校宿管的一些经验?“宿舍不仅可以睡觉,更可以当第二课堂,发挥更重要的功能!”
考察
香港高校宿舍管理模式
此次考察,华软学院的师生们重点考察了香港高校住宿的管理模式。他们发现,两地高校的管理模式很不一样:内地高校统一规定学生全部在校园住宿,并且学校也必须按规定提供住宿,但大学生们校外租房居住的却很多;而在香港,大部分高校实行“书院”制或“舍堂”制,学生是不要求强制性住校的,要想住宿,学生必须提出申请,申请的人远多于可提供的宿舍。
与内地大学宿舍只是一个睡觉的地方不同,香港的宿舍不仅可以睡觉,更是学习的课堂。几所香港高校的组织形式各有特色,香港大学实行的是“舍堂”制,源于英国,历史悠久。香港中文大学实行的是“书院”制,比较出名的有崇基书院、联合书院、新亚书院等。
建议
内地高校能否适当改革
老师们指出,大学时期是大学生“成”人“立”世的准备期。在学校,师生的共同生活,学生之间的密切交往,才有大学精神的传承。
但目前广州高校的情况呢?以大学城为例,下课后老师们纷纷坐班车回到市区,将学生们留在“乡下”,成为“大学生城”,由学校保安管理。就算有的高校会安排有老师住校,但是去宿舍的主要是刚毕业的辅导员老师,并且“下宿舍”成为了一件事情、一个特别要安排去做的工作。
正如此次前去调查的老师所言:“内地学校虽然也十分重视大学宿舍的“管理”,但这种管理,主要是纪律上、安全上的考虑为主,比如,准时熄灯,准时断网。学生们无法在老师指导下开展各种活动,更不可能在宿舍生活中,与教授们交流、相处。”
对此,老师们表示:“我们是否能够探讨这样的可行性:改变现有的学生住宿和管理模式,充分利用宿舍,使大学的宿舍充满吸引力,让学生把宿舍作为温暖的家,就如香港中文大学的学生,把学校比喻为父亲,负责学生的学习、研究、提供个人发展机会,而把书院比作母亲,让同学们在大学里面学会做大学集体的一员,进而作社会的一员。”
香港高校宿舍七大特色
宿舍也是学习的课堂
在香港,学生宿舍不仅仅是学生休息和睡觉的地方,也是学生活动、学习和娱乐的场所。学生对自己的宿舍楼有明显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学生宿舍管理的内容除了日常的管理(中国内地的“看门”、维修、更换钥匙等工作)外,还作为第二课堂开设的地方,并建立了一套宿舍教育的体系,包括通识教育、素质教育等等。而在内地高校,学生很少在宿舍娱乐,多数是睡睡觉。
学生活动以宿舍为单位开展
学生活动以宿舍为单位开展,譬如聚餐、球类活动、社团活动等。通过这些可以让学生从身边学到一些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而在内地,大多以社团为准搞学生活动。
教授、老师当宿管
宿舍管理人员往往是由比较高层次的教授或者老师担任,这些老师喜欢和学生接触,喜欢和学生沟通,自愿报名参与宿舍的管理,部分老师都是兼职宿舍管理的,有的老师甚至申请住在学生宿舍,这样方便和学生沟通。在内地,高校宿舍派专职的宿管员,教授根本不可能管宿舍。
宿舍也负责发放奖学金
中文大学宿舍都是书院式的管理,有完整的行政架构。从院长到舍监,都是由高学历的老师担任,甚至还有奖学金,住在这里的学生可以申请这里的奖学金等等。
学生可以参与宿舍管理
学生参与宿舍管理,参与宿舍的布置,学生可以选择在宿舍举行各种活动,也可以为宿舍管理提供建议,并参与进来。在宿舍周边的墙上,并不是白花花的墙,而是许多带有个性的海报、张贴画、装饰等等,这些都是学生自己装扮的。这点与内地学生有相似之处。
宿舍由学生自己申请
宿舍不是由学校安排的,而是由学生自己申请。学生可以申请跟谁住,或者自己申请住在哪里,学校则只需要根据先来先得的原则进行安排,像中文大学那样的书院形式,学生在申请某一个书院的时候,会比较书院的奖学金、管理、活动、特色等等后才申请某一个书院。
宿舍布局像一个家
除了日常的居住外,通常还设有自修室(有的是24小时的)、厨房、活动室、休息处等等地方,让学生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家。内地高校鲜有厨房、活动室之说。时报记者 薛冰 通讯员 景燕春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