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7月29日凌晨,利比亚反对派武装最高指挥官尤尼斯将军突遭暗杀身亡,成为“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建立以来遭遇的最大挫折。令人担忧的是,这一事件很可能引发利比亚反政府武装控制的东部地区爆发全面的部族冲突,给业已扑朔迷离的利比亚局势前景再添变数。
突然遇刺原因成谜
当地时间28日晚(北京时间29日凌晨),“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主席阿卜杜拉·穆斯塔法·贾利勒突然召集在班加西的各国记者,宣布“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武装最高指挥官阿卜杜勒—法塔赫·尤尼斯将军“不幸遇刺身亡”,“成为2月17日革命以来的献身英雄之一”。
面对近百名来自世界各国的记者,贾利勒说:“遇刺事件是在他(尤尼斯)被从前线召回,由法官质询其军事行动之后发生的。他对自己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完成质询并离开了议会。”贾利勒称,尤尼斯离开议会后,遭无名枪手射击身亡,目前尸首仍在搜索中。同时遇刺的还有尤尼斯的两名高级助手。
贾利勒称刺杀行动“应该”是卡扎菲的政府军所为。他透露说,参与刺杀尤尼斯的一名嫌犯已被抓获,目前正在审讯。贾利勒当天宣布班加西将举行为期3天的哀悼活动。
尤尼斯将军遇刺的消息证实后,其所属的利比亚东部地区最大部族武装成员群情激愤,人们边冲天开枪边驾车赶到贾利勒举行记者会的饭店,一度还跟饭店外的警卫人员发生枪战,部分部族武装人员甚至用火箭筒瞄准了贾利勒。所幸,尤尼斯所属部族的长老们成功说服部族武装放下武器,“从长计议”,贾利勒等人才顺利离开会场。
尤尼斯所属的部族武装人员当天宣称,因为他们根本不相信,平时出行总有30余名全副武装保镖护卫的尤尼斯,会让卡扎菲的小分队暗杀得手,声称这其中必有隐情,要求彻查。
备受争议的军事首脑
在利比亚东部反政府武装阵营里,身为反政府武装最高指挥官的尤尼斯其实一直是个备受争议的人物。
在今年2月17日利比亚动荡发生前,尤尼斯一直是卡扎菲最可靠的亲信。从1969年推翻利比亚前国王的革命发生之日起,尤尼斯就被卡扎菲视为“亲兄弟”,后来官居内政部长,同时掌管利比亚精锐的特种兵部队。今年年初班加西动乱发生后,卡扎菲曾派他前去平叛,但他却奇迹般地反水站到了反政府武装一边——亲率班加西的一个内政部宪兵旅宣布“起义”,组成了反政府武装的核心战斗力。由于该旅在班加西“革命 ”初期击败卡扎菲部队,且在后来的突击行动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因而,尤尼斯也理所当然地被视为反政府武装的“司令”和最高军事指挥官。
然而,由于尤尼斯与卡扎菲长达42年的亲密盟友关系,利比亚反对派并不真正信任他。今年3月底,尤尼斯在竞争“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国防部长”一职时败北,输给了从美国回来的流亡将军哈里发·海夫特。在随后的一个多月里,利比亚反对派武装出现了“两驾马车”领导的怪现象。今年4月,尤尼斯虽然赢得了反政府武装最高指挥官的正式地位,但从那之后他在战场指挥上毫无建树,反政府武装连连败北,就连米苏拉塔的反政府武装都不愿意承认尤尼斯的指挥权。
战事的失利再度动摇了尤尼斯的地位,最近一段时间班加西频现尤尼斯要遭收拾的说法。就在他遇刺身亡之前,班加西街头突现自称为尤尼斯支持者的武装人员,公然宣称要把尤尼斯从“全国过渡委员会”的软禁中解救出来,因为有传言称,当天下午忠于“全国过渡委员会”主席贾利勒的反政府武装第17旅包围了尤尼斯的住所。
对于尤尼斯之死,虽然众多中东媒体倾向于“内讧”的说法,但外界并不排除卡扎菲特工暗杀的可能。自尤尼斯倒戈以来,利比亚政府曾悬赏40万美元要他的人头,并实施了3次暗杀行动。
7月25日,尤尼斯还亲自出面辟谣他遭暗杀身亡或者受伤的说法:“这是卡扎菲政权散布假消息以影响我们的士气,我这不活得好好的么?”
或引爆利比亚部族冲突
作为反政府武装中少数有军事指挥经验的高级官员,尤尼斯突然遇刺身亡,对于利比亚反对派来说无疑是一大重创。
从军事角度来说,尤尼斯之死的影响不算大,因为多数国际观察家和政治分析家都认为:“他算不上真正的职业军人,也不擅长部队指挥,因而,对反对派武装的攻势不会有实质性的影响。他的死是主要有政治方面的影响。”
米苏拉塔的反政府武装人员法鲁克说:“这让我们感到相当震惊,不是因为他是一名军事指挥官,而是因为他离开卡扎菲后,许多政府军上校级军官纷纷效仿,脱离了卡扎菲的部队。”
最令人担心的是,尤尼斯是利比亚东部最大部族奥贝迪部族的代表性人物,而这个部族目前控制着利比亚东部大部分地区。当他的死讯传开后,奥贝迪部族武装人员开始在班加西开枪,并与反对派其他武装进行对峙。
国际政治分析人士担心,尤尼斯的死很可能引爆利比亚东部的部族冲突,而全面的部族冲突最终将把利比亚反对派拉入对峙的泥潭。届时,局势将发生有利于卡扎菲的逆转。此前,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一直将自身视为“代表利比亚所有部族的民主与革命的政府”。
此外,尤尼斯遇刺事件也让西方社会颇为尴尬,特别是英国刚刚正式承认班加西政府,并驱逐了利比亚外交官。英国此举是希望“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能够“真正担起领导责任”,但如果“全国过渡委员会”不能就此次遇刺事件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那么英国的希望很可能也将破灭。本报记者 陈小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