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化速度加剧 世界多国频现极端天气 (2)
温室气体浓度增加
气候变化速度加剧
美国每日科学网站7月29日援引一个科学家小组在《自然地学》杂志上发表的报告称,极端天气增多是全球变暖的结果。报告称,2000年至2004年,长期干旱袭击美洲西北部,导致森林减少、河流干涸,属800年来最严重干旱,并认为这种状况可能在本世纪大部分时间成为“新常态”。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今年3月发布报告说,有证据表明气候变化导致了包括高温、强降雨等在内的极端天气在过去半个世纪中发生的频率、强度、持续时间和影响范围等出现变化。未来,全球许多地区的强降水频率或比例、平均热带气旋的最大风速可能增加,降水减少可能会造成某些季节和地区干旱加剧,热浪、冰川融化或永久冻土带退化将会引发高山斜坡不稳定、冰湖溃决和洪水等现象。
世界气象组织近年来多次发布报告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极不寻常。该机构的电脑模拟预测,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今后极端天气的发生将更为频繁,强度更大,影响地区更广。今年3月,该机构再次发出警告认为,2001年至2010年的完整数据已告诉人们,全球气候变化速度加剧,这10年也是全球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10年。自1971年以来,全球气候变暖现象日趋明显,全球平均气温每10年上升0.166摄氏度。
尽管很难界定某一种特定极端天气由全球变暖所导致,但科学家们将其中一部分极端天气归结于人为原因,包括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等,以化石燃料为基础的经济活动增加了气候变化的速度。
建立有效防治机制
增强减灾救灾能力
极端天气难以控制,但有效的灾害风险管理可以提高社会、经济和环境发展的可持续性。
作为岛国,日本一直备受台风、海啸等极端天气影响。日本上世纪60年代就出台了《灾害对策基本法》,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灾害应对体系。2004年,日本政府筹建了“全国瞬时警报系统”,在日后的防灾减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日本还十分重视进行防灾教育,经常进行各种紧急避难演习、防灾训练。
东盟国家也实施减灾管理。菲律宾、越南、泰国等国在2009年到2011年颁布了新的减灾管理政策和法律。菲律宾政府承诺实施“百万安全学校和医院计划”,以提供能够安全应对灾害的教育和医疗设施,老挝也实施了类似计划。
在欧洲,洪水灾害虽然同样凶猛,但造成的人员和经济损失相对较低,这得益于其长期建立的水灾防治机制和及时到位的应急救灾措施。在应对洪水等自然灾害过程中,欧盟主要起协调成员国的作用。欧盟十分重视巨灾发生前的灾害预防和监测,建立了气候灾害预警网站,向公众提供最可能详尽的预报,并且多年来通过其研发框架计划为救灾科技研发提供研究平台。
目前,非洲国家正在力推智能型农业和非洲伙伴行动计划来应对持续的干旱,通过保护地下水源和多元物种等手段改善生态系统。非洲伙伴行动计划是动员主要水务风险投资人解决水资源供应和水资源退化。比如“斯威士兰水伙伴”将目标锁定在不断发生干旱的地区,政府动员各主要部门、非政府组织实施多项建设活动,实行水资源综合管理,目前效果显著。
拉美多国相继成立气候变化研究小组负责收集和研究各类气象信息,完善建立气候灾害突发应对机制,例如,中美洲国家通过组建“中美洲天气搜索引擎”进行气候数据共享并协调增强救灾和减灾能力。墨西哥、巴西等国政府高度重视协调发展经济与气候变化两者的关系,大力减少森林砍伐,加大对低排放工程项目的政策支持力度,并不断优化能源结构等。(记者王慧、孙天仁、苑基荣、邹志鹏、周之然、程维丹、刘军国)
>> 点 评 <<
孙丞虎(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是指一定地区在一定时间内出现的历史上罕见的气象事件,其发生概率通常小于5%或10%。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总体可以分为极端高温、极端低温、极端干旱、极端降水等几类,一般特点是发生概率小、社会影响大。
全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近期频发,与大气环流显著异常有关,但也离不开全球变暖的大背景。
北半球今年的极端天气特点是高温与干旱相联系、强降水与洪涝相联系。
社会各部门应加强联动,积极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如气象部门应向社会深入宣传气象预警信息的意义,交通部门应加强监控、管制等,教育部门应进一步开展民众的防灾减灾教育,普及应对极端天气的科普知识。
同时,关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灾害防御标准,应根据气候的新特点进行调整,从而更好地适应新的形势。(记者 刘 毅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