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马航MH370搜寻大国科技较量:中国表现不乐观(2)

2014年04月23日 10:26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养兵千日,用兵何时”

  不可否认,不管是“心脏”,还是“眼睛”的灵敏度比不上他国,都不能回避中国科技“起步晚”这样一个因素。

  但在章正宇看来,马航事件带给我们的不只是“继续研制”、“抓紧追赶”这些简单的道理,更暴露了中国科技界长久以来存在的问题。他表示,指标与能实际运用是一个台阶性的差距,有些设备我们不是没有,我们有,而且指标比他们还高,但是用的时候就不好说了。

  4月17日,美国一家媒体报道称中国未使用蛟龙号是担心技术差距,此言论一出随即引起热议。蛟龙号,这个在此次事件中被称作“千呼万唤还不出来”的国产高科技产品,2012年第五次下潜深度达到7062.68米,创下同类载人潜水器世界最高潜水纪录。

  然而,当由美国制造的蓝鳍金枪鱼已经完成了第九次水下搜索,把三分之二的水下核心区域“摸”了个遍的时候,纯正“中国血统”的蛟龙号,却仍在待命。

  “使用效果好坏最终是看综合效应,不是看单一指标。”蛟龙号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主要设计者告诉记者,蛟龙号也有其“软肋”:跑得慢,航速只有一节(1.852公里/小时);续航能力12个小时,除去上浮、下潜时间,真正海底作业不过五六个小时。相比之下,最大航速四节、有25小时续航能力的蓝鳍金枪鱼更适合大范围搜寻。换言之,蛟龙号只有等到残骸位置基本确定后才有可能“下海”。

  这位设计者同时表示:“蛟龙号可以通过目视观察、摄像、照相、声呐绘制海底精细三维地形图等手段摸清残骸分布区域的情况,抓取小块残骸,参与打捞黑匣子,能够在下一阶段的搜救中发挥巨大作用。”

  “我们需要创造条件给蛟龙号争取到一展身手的机会,如果不去参加搜救工作,那么世人对蛟龙号能力的怀疑就永远无法消除。”他说。

  这也是科技装备上的共同问题,如果不进行实战,多试,多用,就永远不知道结果,也难以知道大国之间的差距在哪里。这正是科技界“养兵千日,用兵何时”的担忧。

  章正宇举了个例子,早在1991年海湾战争时,英国一商船往伊拉克运送物品,伊方在海下布了很多水雷,为了在最短时间安全拆除水雷,美国放弃蛙人改用水下机器人,仅十几个小时水雷全部“拍掉”,商船航行畅通无阻。

  2004年,俄罗斯AS-28型潜艇在堪察加半岛某海域执行深潜任务时,撞上渔网无法脱身,7名船员被困深海。英国水下机器人立刻潜入海底割开渔网、声呐机阵,潜艇“弹了上来”。

  “法航出事,美国拿着设备去了,马航事故,美国又借了出去。”在章正宇看来,四处借出设备的“回报”是对其科技成果实用与否的一个反馈,这些能够促进海洋科技发展的反馈,是“泡”实验室难以得到的。然而,中国科技目前的现状是,“研制出来的成果很多被搁在了实验室或仓库里,而没有被用户更多地使用。”

  “有学无用”被现行评价制度默许

  “有学无用”在中国科技领域似乎司空见惯。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追求的却是发达国家‘玩’的科研。”喻海良说,一方面大量地引进国外的设备、试剂,另一方面大量地往国际期刊发表论文,难道就能说明中国科技可以了?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3》显示,中国目前的研发经费稳居世界第3位;研发人员达到324.7万人,居世界首位;国际科学论文产出实现量质齐升,论文数量居世界第2位,高被引论文数量居世界第4位;本国人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居世界首位和第2位。然而,章正宇却认为,这些数字更多体现出的是近几年我国创新环境类指标取得明显提升,但科技的“绩效”和创新实力却急需提高。

  何为绩效?章正宇说,绩效的核心问题就是科技成果的运用,“像马航这样的重大事件,中国的科技成果如果用上了,绩效就上来了。”

  “治大国如烹小鲜”,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光子科学研究所一位华人研究人员看来,功夫应该下在“烹”的技术和应用,而非追求务虚的荣誉称号和论文数量的虚指标。

  这也是不少专家在此次事件中感受到的。人们可以看见的,是科技角力场上一些中国科技设备被PK后鼻青脸肿的狼狈,但看不见的是,未上场的更多的科技力量内功还太虚。

  不过,打破有学无用的“壁垒”并非在朝夕之间。

  这位研究人员说,社会大环境过分强求SCI和专利数量,缺乏注重成果运用,加快削弱了科研人员“用”的能力。扭曲的科技文化观与不完善的科技成果考核体系双管齐下,“用”技术成了一道难题。

  这不只是高校和研究院所的问题,对于企业,“用市场代替技术”的问题也还在流行。在一次和青年研究人员面对面交流时,中国工程院院士顾国彪就毫不讳言地说,“中国的企业犯了‘仿制病’”,他解释说,“就是自己不敢创新,老是去仿制”,比如,“我们国家重大的装备,包括电气工业装备虽然有很大的进步,但是比较多的部分还是处于加工和仿制阶段”。

  是时候来重新定义科技成果了。王亚男说,把科技成果的终点后延到一种实用型的产品,交一篇论文,做一个“真空设计”不算数,接地气、能进入市场的产品才算合格。国家只资助部分资金,想赚钱,就得利用“传说”中公司的力量,让产品到市场上去挣钱,不能指望拿着国家的科研经费就过得很好。

  “有一天,在国际上看到的主流设备大量印有‘中国设计、制造’的标识,才能说明中国科技可以了。”喻海良说。

【编辑:郭炘蔚】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