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关注中国公祭日 猜测中日关系将何去何从
今天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上午,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了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的国家公祭仪式。公祭日意义何在?中日关系将何去何从?外媒纷纷表示关注并给出相关猜测和评价。
英国《经济学人》发表文章表示,1937年日军入侵南京,30万中国人惨遭杀戮,日军的滔天罪行至今仍是中国人挥之不去的伤痛。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进行悼念,这一决定反映了从2012年日本“购岛”风波和2013年安倍参拜靖国神社以来,持续紧张的中日关系。但《经济学人》同时提到,今年11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应约会见来华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这是安倍执政以来首次与习近平会晤,表现出中日恢复高层接触的趋势。而今天的公祭仪式也表明了中国捍卫主权的决心。
美国《商业周刊》则表示,此次公祭日活动是中国对于日本犯下的骇人听闻的侵华暴行的一次强有力的警醒和批判。去年中日关系陷入冰点,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并开展全国规模的纪念活动显得尤为必要。
英国路透社发表文章表示,关于侵华的历史,日本与中国一直争论不休。日本的行径也影响了中日两国的关系。路透社援引专家的话说,中国不想把双边关系弄得更糟,在保持克制的同时,也会让民众铭记历史。在中国的日本外交官也表示,在习近平应约与安倍会晤后,有更多的高级官员参加日本在华举办的活动,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日关系的改善。但中日关系要想取得更大的突破,还需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 (姚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