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和伊朗达成历史性全面协议 安理会月底将通过
7月14日,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联合国中心,各方代表出席全体会议。新华社发
7月14日,伊朗外长扎里夫准备出席会议。新华社发
经过艰苦的18天谈判之后,伊朗核问题六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和德国)与伊朗14日终于达成了历史性的全面解决伊朗核问题的协议。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莫盖里尼和伊朗外长扎里夫当天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六国和伊朗成功完成谈判,解决了持续12年的争端。莫盖里尼并将当天形容为“历史性”的一天。
安理会月底通过决议批准
根据莫盖里尼和扎里夫分别宣读的共同声明,六国和伊朗就《共同全面行动计划》最终文本达成一致。全面协议文本共约100页,包含协议主体部分和有关核、制裁、民用核能合作、共同委员会和履行等5个技术附件,包括解除对伊朗制裁及其行动计划、核技术合作、对协议实施的监控、对伊朗核能力的设限以及联合国安理会决议的草案等关键方面的内容。
莫盖里尼表示,该协议体现了对各方利益的尊重,但内容繁琐,技术性强,“我都无法简单地将它概括全面”。
联合国安理会将于7月底通过决议批准伊核问题全面协议。协议将在获得安理会批准后90天内生效。
声明说,六国和伊朗预计,完全履行全面协议将有助于积极推动地区和相关国家的和平与安全。
最后一轮有关全面协议的谈判持续了18天,先后错过了6月30日和7月7日两个谈判期限。13日24时,即第3个谈判截止期限前后,双方终于在对伊武器禁运、国际核查人员权限等棘手问题上达成妥协,扫清了全面协议谈判的最后障碍。
各方作出关键性妥协
在最后关头,各方在几个关键问题上最终作出了妥协。
其中一个长期争执焦点是解除武器禁运问题。伊朗一直寻求全面解除针对伊朗的武器禁运,用以装备伊朗武装力量应对极端组织“伊斯兰国”等地区威胁;美国则希望长期保持对伊朗的武器禁运,担心伊朗在经济制裁解除后有资金扩张装备,同时增加对叙利亚当局、也门胡塞武装、黎巴嫩真主党等的军事支持,对美国在中东地区的盟友构成更大威胁。
外交人士透露,作为折中方案,伊朗方面最终同意有关武器禁运不立即取消,但也不会持续到全面协议结束为止,上述制裁措施将继续保留5年到8年时间不等。如果国际原子能机构明确排除伊朗现有核项目存在制造核武器的可能,那么有关武器禁运的制裁可以提前解除。
第二个争执焦点是对伊朗敏感设施的国际核查。要求对伊朗军事设施实地核查是否存在可疑核活动,一直是美国等国在谈判中的关键要求;伊朗先前一直拒绝国际原子能机构对伊朗敏感设施的检查及对核科学家的调查,担心美国和以色列等国可能打着核查的“幌子”实地刺探伊朗军事情报。
在这份最新达成的协议中,国际核查人员可以在伊朗没有提出异议的情况下核查伊朗敏感设施,包括军事基地。如果伊朗对有关核查要求提出异议,一个由伊朗和六国人员组成的仲裁机构将作出裁定。相比之前,伊朗在完全拒绝实地核查的立场上明显有所让步,而美方主张的核查也被加上了“可控”的限制。一些对伊朗持强硬立场的批评人士可能借此对核查的效果提出质疑,担心伊朗利用提出异议这一“时间差”隐藏有关核活动。
一些西方消息人士还透露,作为协议的另一个突破,伊朗方面还接受了与某些条款有关的“回溯”机制。一旦伊朗方面被认定违反协议,部分被解除的制裁可以在65天后重启。
开启“国际关系新篇章”
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天野之弥说,国际原子能机构已经与伊朗签署了一份路线图,以澄清过去以及目前存在的有关伊朗核计划的“悬而未决的问题”。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莫盖里尼说,一旦国际原子能机构认定伊朗核计划属于和平性质,对伊朗的制裁将立即解除。
伊朗外长扎里夫称协议的达成是“历史性的时刻”,同时承认协议“并不完美”。莫盖里尼说,伊核问题最终协议的达成,开启了“国际关系的新篇章”,说明通过外交协调和合作,可以克服数十年的紧张关系和冲突对立,对整个世界来说也都是“希望的信号”。
莫盖里尼承认,谈判成果来之不易,各方合力才取得最终胜利。“没有人会认为这是件容易事,历史性的决定尤其如此。尽管在谈判过程中,有过挣扎,有过反复,有过数次延期,但是希望与坚定促使我们克服了艰难时刻。在整个过程中,我们一直都意识到我们所承担的对未来的责任。”
披露
全面协议部分要点
——伊朗重申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寻求、开发和获得任何核武器。
——成功落实全面协议将使伊朗在《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相关规定下完全拥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力,伊朗的核计划也将与《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其他签约国受到同样对待。
——伊朗将把离心机的数量削减三分之二,从约1.9万台减少至6104台。
——国际社会对伊朗的武器禁运将再持续5年,对伊弹道导弹技术转让禁令最迟在8年后取消。
——国际原子能机构人员可以在24天内进入伊朗境内被认为可疑的地点。
——国际原子能机构核实伊朗核计划的和平性质后,联合国、美国以及欧盟将解除对伊朗的经济和金融制裁。
——如果伊朗方面违反协议,相关制裁将在65天后恢复。
——伊朗有权对国际核查人员的核查要求提出异议,由伊朗和六国人员组成的仲裁机构将作出裁定。
——伊朗阿拉克重水反应堆将重建,仅用于和平目的。
CFP供图
时评
达成妥协是王道
伊核谈判从维也纳起,如今又自维也纳落,延宕12年。
伊核谈判好比是一场超级马拉松。从2003年2月伊朗核问题浮出水面以来,围绕这一问题的外交角力和大国博弈就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大主题,各种形式、各种级别的谈判次第登场,次数多得连当事方都无法精确统计,但谈判持续达12年之久,恐怕还是超出了各方当初的预期。
伊朗核问题的背后是美国和伊朗两国之间的不信任和对立。伊核谈判一直“高烧不退”的潜台词是,如果伊朗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坐不到一张谈判桌前,双方剑拔弩张,就算美国人不军事打击伊朗,按捺不住的以色列也可能“手痒”。而这,必然引发地区乃至世界性的危机,是国际社会所不愿意看到的灾难。于是,通过对话谈判方式妥善解决,一直成为各方认同的主流。即便在当年小布什政府一直扮演“鹰派”角色、时任伊朗总统内贾德强硬话语不断的情况下,美伊双方也没有关上谈判的大门。
伊核谈判12年,尽管扑朔迷离,但先易后难、慢慢摸索合适路径是主线。从2003年伊朗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到2006年由于伊朗恢复浓缩铀研究工作,联合国安理会开始介入并通过制裁协议。紧接着,关于伊核问题的6+1磋商机制开始形成。事实说明,这是一条合适的对话机制,一直持续到眼下,终于缔结硕果。
十年磨一剑,今日终始成。2013年伊朗总统鲁哈尼上台后展示了务实和开放态度,同年10月六国与伊朗在日内瓦首次达成共同声明,曙光出现在天际。紧接着,2013年11月达成阶段性协议。此后,为了达成全面协议,谈判一轮接一轮,延期再延期,今日终于达成,值得庆贺。
伊核谈判12年,其核心分歧是什么?那就是伊朗是否会发展核武器以及如何理解和保障伊朗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对此,伊朗与西方分歧巨大。一直以来,欧洲与美国在逼伊朗放弃核开发中唱“红白脸”,各有分工。而伊朗方面,从一味强硬到眼下更加务实、讲求技巧。俗话说,退一步海空天空,达成妥协是正道。
全面协议的达成,体现了谈判各方的智慧和勇气,展现了灵活性和妥协的精神,将对维护国际核不扩散机制产生重大积极影响,有助于促进中东地区和世界的和平安宁,意义重大。
从更高层面上看,伊核谈判产生的影响远远超出谈判本身,其达成也为其他国际热点问题的妥善解决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所以,当隧道尽头的亮光扑面而来,让我们一起鼓掌喝彩。
反应
掌声响亮也有倒彩
协议达成,得到包括伊核谈判有关方在内的国际社会的积极评价和肯定,却也招致以色列的强烈不满。
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说,尽管美国和伊朗之间有一段“无法忽略”的“艰难历史”,但这份协议仍是外交胜利,展示了“改变的可能”,“提供了一个向新的方向迈进的机会……我们应该抓住它”。
伊朗总统哈桑·鲁哈尼说,协议达成意味着伊核问题这场“不必要的危机”得以化解,将伊朗与有关方面的交往带入“新领域”。
一贯反对国际社会与伊朗达成任何协议的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则称,伊朗核协议“对世界来说是一个历史性错误”,认为伊朗被解除制裁后会受益数千亿美元,从而用来继续发展核武器。
国际原油市场也对伊核问题达成历史性协议做出反应:美国基准原油报价在短时间内下滑了1.2美元。伊朗是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在过去十余年内因伊核问题制裁措施,原油产量受到影响。
观察
伊核协议达成影响几何
成果来之不易。中国为此作出了重要贡献。世界期待,伊核问题达成协议将带来一个“多赢”的局面。
协议影响广泛
经过长达12年、特别是过去一年多的努力,伊核问题谈判终于取得了重要突破,影响广泛且重大。
伊朗将获得发展经济的机遇。在伊核问题谈判期间,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伊朗实施了严厉的制裁措施。对伊制裁体系纷繁复杂。其中,金融制裁将伊朗与全球支付体系的联系切断,资金无法自由进出伊朗,使得伊朗经济陷入停滞甚至萎缩,依赖进口的商品物资价格高涨,通胀、失业率居高不下;而对石油、天然气出口的制裁,直指伊朗经济支柱,导致伊朗政府长期入不敷出,国库空虚。
伊核协议达成,有助于缓解伊朗面临的经济压力。协议达成后,伊朗与西方将开展正常交往,更多外资将进入伊朗,从而推动伊朗经济发展,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对于倡导改革与对外和解的鲁哈尼政府来说,其执政基础将得到巩固。
伊朗作为坐拥丰富石油、天然气资源的中东大国,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制裁一旦解除,将成为全球重要的新兴市场。德黑兰大学政治系教授萨德克·齐巴卡拉姆说:“伊朗受制裁,就像长跑运动员腿上绑了石头。一旦制裁解除,伊朗在中东地区的实力和地位必然大增。”
在美国方面,伊核问题谈判达成协议可以被奥巴马行政当局视作通过外交手段解决地区棘手难题的一个大成果。奥巴马的总统任期仅剩一年多。分析人士认为,伊核问题的解决将成为奥巴马的外交政策遗产。
对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来说,全面协议的达成可以避免它们面临这样的两难选择——要么面对一个“可能会拥有核武”的伊朗,要么在中东地区发动一场战争来阻止伊朗“最终拥有核武”。
对中东地区来讲,伊核协议大大降低了因为伊核问题爆发战争的可能性,有利于维护中东稳定。在伊核谈判期间,以色列曾数次扬言要以武力摧毁伊朗的核设施,中东上空曾数度弥漫着战争阴云。伊核协议达成,虽然还难以根除以色列对伊核问题的怀疑态度,但可以预料的是,迫使以色列贸然采取军事手段打击伊朗的可行性显著下降。
对整个世界来讲,国际核不扩散机制得以巩固和加强,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当今国际社会,新问题、新挑战、新冲突层出不穷。伊核问题的最终解决思路告诉人们,只有外交谈判才是解决争端的最佳方法。
中国作用巨大
旷日持久的伊核谈判曾多次遭遇挫折,甚至出现失败危险。中国一直是伊核问题谈判的建设性参与者,特别在伊核谈判最后阶段持续发挥了建设性作用。中国多次在艰难场合、关键时刻提出自己的思路和解决方案,为伊核谈判持续注入新动力和坚定信心。
在日内瓦、在洛桑、在维也纳,中国方面在伊核谈判进程中多次强调,各方应该共同努力,以维护国际核不扩散机制,解决多年来存在的伊核问题,为中东和平发挥积极作用。中方相信一定会达成一份公正、平衡、全面的协议。
在今年6月伊核谈判出现复杂局面时,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出席中俄伊三国外长会晤。他针对谈判形势表示,谈判进程进入最后阶段,形势显得更为错综复杂。在此情况下,各方应保持定力,保持耐心,保持谈判进程,争取如期达成全面协议。王毅特别提出了推进谈判的四点中方主张。
在谈判的最后关键阶段,中方表示,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已经近在咫尺,各方要为最后阶段谈判提供政治动力,为遗留的一些重要问题探寻政治解决思路。
7月9日,正在俄罗斯乌法陪同习近平主席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的王毅外长应约与美国国务卿克里通电话。克里向王毅通报了伊朗核问题谈判的最新进展,对中方在谈判进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表示赞赏,并就谈判最后阶段的焦点问题与王毅交换了意见。
13日上午,王毅再度抵达维也纳参加伊朗核问题最后阶段谈判并向中外记者表示,六国外长再次聚首维也纳,目的就是为了结束这场谈判。伊核谈判不能也不应该再拖下去了。
中方在伊核问题上的主张以及在伊核谈判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得到了美国、伊朗、俄罗斯等代表团的一致赞赏和肯定,得到了国际舆论的赞许。
中国在伊核危机和伊核谈判中的表现充分说明,中国是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而非挑战者,是国际秩序的建设者而非破坏者,是国际秩序的贡献者而非所谓“搭便车者”。
(本报综合新华社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