颇似肯尼迪获其家族支持 奥巴马不是一个人战斗
2008年02月15日 03:29 来源:新京报
发表评论
1963年11月22日,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在众目睽睽之下遇刺身亡,数十万美国人怀着悲痛涌向华盛顿参加葬礼。40年过去了,肯尼迪的遇刺事件真相仍然扑朔迷离。图为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总统正在发表演说,之后不久肯尼迪即遭刺杀。 中新社发 Ic/cnsphoto 摄
一月十七日,美国总统参选人奥巴马在旧金山与四位不同族裔的单身母亲座谈后,主动提议与大家合影。合影前奥巴马整理衣装自信满满地说:“这是和‘总统’拍照”。 谦逊、乐观并亲民,具有开创未来的历史感,奥巴马让肯尼迪家族看到了前总统的影子。 中新社发 陈钢 摄
版权声明:凡标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
|
随着奥巴马连胜8场预选,希拉里的形势急转直下,如果不能在3月4日拿下得克萨斯州和俄亥俄州这两个票仓州,第一位女总统的诞生,就将推迟下去了。而奥巴马,则很可能创造一个历史,再现48年前肯尼迪的荣光。巧合的是,奥巴马生于肯尼迪就任总统的1961年。
奥巴马与肯尼迪确有几分相似。两人都曾是哈佛大学毕业,都是参议员出身,都因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精彩发言而一夜走红,也都写过很畅销的书。肯尼迪在1956年出版的《勇敢者的画像》成为了一部历久不衰的畅销书,译成了好几十种文字,并为他赢得了普利策传记文学奖;而时隔50年,全面阐述奥巴马政治理念和政策主张的《无畏的希望:重申美国梦》则在《纽约时报》排行榜逗留达三个月,甚至于有些选民就是因为看了《无畏的希望》才决定转投民主党和奥巴马的。
在亲民意识上,奥巴马也与肯尼迪十分接近。肯尼迪相信,如果什么事物有足够的力量去感动人民,并且在历史上留下痕迹,它就一定有合理的解释,而这种解释,在很多时候是那样简单,就是离人民的心更近一些。在参议院期间,肯尼迪奔走于各地,了解民意,触摸民心,并在就任总统后不久便推出了一系列关乎民生的政策主张。
同样,奥巴马也以谦逊和亲民著称,由于他曾长期在芝加哥从事社区服务工作,积攒了大量和基层民众打交道的经验,而复杂坎坷的成长经历,更是让他对美国社会底层民众的生存状态有着深切认识,在从政之后,他更是旗帜鲜明地为穷人争取权益,努力推动促进社会公平的法案。这也是奥巴马颇得草根力量信赖和支持的关键所在。
像肯尼迪一样,奥巴马也享受到时代发展的红利。当年,肯尼迪之所以能够战胜尼克松,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电视的力量,而今,奥巴马的蹿红则得益于网络的发展,不仅聚敛了大量的人气和财气,还对年轻人产生很大的感召力。据称,肯尼迪的女儿卡罗琳·肯尼迪对奥巴马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源于她的三个十几岁孩子的“呼吁”。
而在乐观的人生态度上,及处理外交事务的灵活性方面,两人也颇为近似。当然,在突破“历史”方面,两人更是不相上下,肯尼迪当年开创的是信奉天主教(美国主流民众信奉基督教新教)的候选人入主白宫的历史,而奥巴马如果能杀入“决赛”的话,将很有可能成为美国的第一位黑人总统。
也许正是因有这许多相似与巧合,奥巴马得到了肯尼迪家族的支持,被视为是可以继承肯尼迪政治遗产的“年轻人”。在得到肯尼迪家族成员爱德华·肯尼迪和卡罗琳·肯尼迪的支持后,奥巴马不再是单枪匹马,这也是让希拉里感到羡慕的推力。
而在本质上,联系着奥巴马与肯尼迪的,是那种开创未来的历史感。正如雨果·孟斯特堡所言,“将美国人与他的同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既不是种族,也不是传统,更不是过去的历史,而是他们共同创造的未来。”换言之,许多人尤其是黑人与年轻人对奥巴马的支持,也同样饱含着对未来的一种憧憬,像奥巴马一样,他们也相信:梦想可以超越种族和肤色。而梦想,也许就起飞自当下的选择中。
□张国庆(中国社科院国际问题专家)
【编辑:宋方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