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3.chinanews.com.cn/08p/PhotoN/080509/080509052ta_3.jpg)
5月9日上午,正在日本进行国事访问的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参观了位于东京与横滨之间的川崎环保新城。图为胡锦涛在废塑料瓶再生利用工厂车间。 中新社发 朱沿华 摄
|
5月9日上午,正在日本进行国事访问的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参观了位于东京与横滨之间的川崎环保新城。图为胡锦涛在废塑料瓶再生利用工厂车间。 中新社发 朱沿华 摄
|
中新网5月12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5月12日发表题为《胡锦涛访日与东亚新形势》的文章说,东亚局势在中日关系改善等利好的推动下趋稳并转好,对于东亚各国团结起来共同应对诸如全球粮食危机、美国经济衰退等当前挑战,以及处理能源、环境、贸易等长远问题,将是千载难逢的良机。
文章摘录如下:
5月6日至10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日本进行了5天的“暖春之旅”,行程虽已结束,但一如韶乐之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对于其背景、成果、意义既影响等,仍值得继续深入解读。
胡锦涛此次访日是在敏感复杂的“小气候”中,但更是在鲜明宏阔的大背景下。“小气候”之敏感复杂,对于中方来说,就是刚刚经历了藏独暴乱后的系列风波,即将迎来北京奥运会这一国家、民族发展史上的标志性大事,缓和近期中西方情绪敌意是当务之急;对于日本来说,因为强势反对党杯葛和燃油税等政策问题,上任8个月的福田内阁支持率下滑至历史新低,自民党亟需漂亮的外交成绩帮助其渡过难关;对于中日关系而言,因近期“毒饺”风波等带来的阴霾,也迫切需要强劲的阳光和暖风加以清扫。
至于大背景之宏阔鲜明,则不言自明:胡锦涛本人虽然是二度踏上东瀛,却是他就任国家元首以来的首次访日,更是中国国家元首十年来的第一次日本之行;今年正值《中日友好和平条约》签署30周年,也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GDP赶超德国而成为继日本之后的全球第三大经济体,日本降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的同时中国则成为日本最大贸易伙伴,中日正共同面临美国经济衰退、美元继续贬值带来的诸多经济问题;气候变暖、环境保护、能源竞争、流行性疫病防控、反对恐怖主义等,日趋成为中日必须共同直面、合作解决的全球紧迫课题。
胡锦涛在此“小气候”和“大背景”下访日,无论对于中日双方来说,还是对于东亚、整个亚洲乃至世界而言,意义自然格外重大。
从形式上看,胡锦涛此访将2006年10月安倍晋三访华启动,随后由温家宝访日、福田康夫访华延续的中日高层互动推向了高潮。从内容上看,这次元首外交更是无愧于胡锦涛所言之“和谐”、“成功”,其成果在范围、层次、程度、视角等方面都堪称丰硕。
当然,此行可圈可点的成果中,意义最为重大和深远的,必将是中日第四个政治文件;而足让这份政治文件载入中日关系乃至亚洲外交史册的,不是日本对台湾问题态度的确认,也不是对合作对话五大领域的明确,而是对“战略互惠关系”深层涵义的战略诠释。这一诠释首次以双边关系最高准则的形式,将相互战略定位公诸于世:中国的崛起是日本的机会而非威胁,日本战后60多年和平发展的历史则为中国所承认和肯定。
这两个互不以对方为威胁的宣示,虽然不可能获得两国所有政治势力和民意的认同,但在中日这样两个有着类似“以吏为师”政治文化渊源的东亚邻国,前者对于牵制日本右翼势力的对华强硬成见,消弭其国内民意的对华误解、猜疑,后者对于疏导、化解中国民众对日本根深蒂固地负面印象乃至仇恨意识,不仅象征意义空前,其影响和作用也将是空前的。
尽管如此,正如许多媒体所警示的那样,其正面效应的落实与发散仍有可能面临未来变数的考验,其中最大的变数无疑是日本未来政局的走向。一旦那些操弄政治意识形态和狭隘民族主义的右翼势力走上前台,会不会将上述文件和成果抛诸脑后?在日本经济形势有所好转,且反对党已然坐大的今天,这种可能性似乎很小,一旦将来时移事易呢?
值得注意的是,欧美主流媒体对胡锦涛此行普遍给予肯定,如《纽约时报》为此专发社论认为,胡锦涛的和平之行对包括美国在内的任何一方来说都是好事,这将是中日两个亚洲大国超越历史、忘记过去这一漫长旅途的第一步。西方在就事论事的关注和赞赏时,近期中国和西方的紧张气氛就已经被潜移默化地转移和淡化了。
更为重要的是,与中日关系持续回暖升温相伴随,近期东亚局势更呈现诸多积极变化:台海局势走向缓和,朝核问题也在布什当局的积极妥协中继续取得进展,韩国新总统李明博也在谋求韩日同盟关系的改善和巩固。联系到更早时候中国、东盟、印度等双边和多变关系的积极发展,东亚局势正朝着史无前例的良好局面转变。
东亚局势在中日关系改善等利好的推动下趋稳并转好,对于东亚各国团结起来共同应对诸如全球粮食危机、美国经济衰退等当前挑战,以及处理能源、环境、贸易等长远问题,将是千载难逢的良机。对于检验东亚在新形势下团结合作的自觉和努力来说,缅甸遭受的飓风之灾,正是近在眼前的平台。(张智新)
![]() |
更多>> |
|